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構建新型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是推動現代農業的核心和基礎,創新農業經營體制需要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培育和創新新型經營主體,從宏觀上講,是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要求。培育和創新新型經營主體的現實意義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新型經營主體能確保商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全國現在大概有2.6億個農戶家庭,其中有60%,甚至有些地方高達80%的農戶是生存性的,或者叫自給自足性的農戶。真正提供商品農產品的不到40%。現代農業的發展,或者說最大限度地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是需要新型經營主體來提供商品農產品,即商品農產品的生產需要新型經營主體。二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需要。十八大最重要的理論創新就是四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的關鍵是怎么樣克服農業這個短板。相對于發達國家一到兩百年的歷史,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時間,應該講在城鎮化、工業化,包括信息化方面成就明顯。我國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一到兩百年工業化、城鎮化的歷史。我國的信息化基本上和發達國家同步發展。但我國農業現代化不能通過三十多年的發展趕上發達國家用一到兩百年創造的農業發展水平。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業的產業特征,我國不可能采取拿來主義的辦法。農業現代化相對其他三化而言是短腿、是短板,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是非常低的。2012年,農業創造的增加值總量為5.2萬億元,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增加值僅為2萬元左右,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創造增加值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從勞動生產效率這個角度來講,我國農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勞動生產效率很低,主要是因為我國分散經營,規模太小。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需要迫切地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表現形式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種田大戶、家庭農場、土地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資金合作社,各種各樣的產業化的經營組織,甚至包括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形成的經營主體。從組織屬性來講,新型經營主體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家庭經營類,我們所謂的種田大戶,也包括現在比較時髦的家庭農場。二是土地合作、股份合作、社區合作、資金合作等互助合作形式。三是各種各樣的企業實體,包括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形成的經營主體,都可以歸屬為所謂的企業經營類。總之,屬性不同,內涵也不同,它的功能表現也是有差異的。不同的經營主體的產業屬性、運行機制、分配關系是有所區別的。事實上不同的經營主體在生產過程和生產的全鏈條中,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農業生產從田間到餐桌有著不同的比較優勢。一般來講,從事農業直接生產,家庭農場、種田大戶有相對高的效益。從事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互助合作組織以及企業有相對高的效益。農業企業在高附加值農產品生產方面,特別是在營銷、加工方面表現出更大的優勢。因此在農業整個產業鏈條中,XIWe+92FYq6Zo0hWizCfOYESMNfvyVPm4o15mYKopd0=不同的經營組織有不同的比較優勢。按組織屬性來講,經營主體并沒有優劣之分。中央提出來要推進家庭農場的發展,很多地方就搞翻牌主義,也就是說紛紛把過去的種田大戶等翻牌為家庭農場,甚至把合作社也翻牌為家庭農場,我對這個做法不太理解。所有的經營主體在不同的區域都有比較優勢,沒有優劣高下之分,不同主體之間是相互協調合作,而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
三、培育農業經營主體與推進農業規模經營關系密切
從中國國情出發,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一般會涉及到規模經營的形成。這里強調的是,農業規模經營一定要適度,不是越大越好。最近兩年,很多地方宣傳一個家庭養豬養了多少萬頭,種地種了多少萬畝,這個對中國的國情來講,顯然是不太妥當的。當前特別要強調適度兩個字。很多同志問究竟什么叫家庭農場?怎么理解家庭農場?可用四句話總結家庭農場的內涵:(一)家庭經營。所謂的適度是指一個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有兩個勞動力、三個勞動力,可能雇傭一到兩個勞動力,不超過十天半個月。如果說你雇用勞動力是家庭成員的一倍、兩倍甚至更多倍就不是適度了,也就不是家庭農場了。(二)規模適度,比如上海市松江縣以種糧食為主,每戶大概是100到150畝,這種規模不超過家庭主要勞動力的經營能力。(三)一業為主,很多人討論說是不是以農業為主,我認為不一定,因為有的農場可能是養豬,也可能是養牛,也可能是栽花養草。一業是指家庭農場80%的勞動時間,80%的經營管理,80%的收入圍繞一個產業,來自一個產業。(四)集約生產。在適度的經營范圍內,集約技術,集約管理,形成集約化的生產格局。在中國的背景下規模經營一定要講究適度。我們曾經設想過一個大戶種一千畝地,如果一畝地一年收入五百元,也就是說這個大戶年收入是50萬元。如果把這個大戶轉換成5個家庭農場,一個家庭農場兩百畝,每家收入十萬元。對中國國情而言,恐怕后者更加適應。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農業人口、農村勞動力數量還是相當多,還有2.6億農戶家庭。我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農戶從2.6億變成2600萬,所以一定要講究適度。最近農業部研究,對于典型的中國三口、四口之家而言,南方地區也就是一年兩熟地區大概每戶種一百畝糧食,北方地區也就是一年一熟地區每戶大概種兩百畝糧食是比較符合國情的。
規模經營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大量的勞動力轉移出農村以后,許多勞動力輸出大省的農業產出能力并沒有隨之減少,原因就在于社會化的生產性服務在蓬勃發展。比如一部分大戶,或者一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從其他農戶流轉來土地自己經營。又比如出現了相當一部分農機大戶,我有一臺拖拉機,三五戶就可以組成一個農機合作社。除了經營自己承包的土地以外,還為周邊農戶進行代耕代管代收服務,這種情況非常的多。像保姆式的或者托管式的生產方式,在很多的農區是普遍存在的。老百姓從種地一直到賣糧食,可以分解為十個環節,八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專門對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按照市場的水平交費就行了。當然隨著規模的擴張,這種收費標準會降低。所以社會化服務實際上直接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成本,相應地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成本是降低的,收益是提高的,產量是提高的。因此,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與推進規模經營關系密切,而生產性服務的發展比土地規模經營更重要。
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高度關注職業化農民的培養
誰來種地,這是農業領域普遍存在的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原來以為在中國這樣的人多地少的國家,不存在誰來種地的問題。但是反觀全球農業發展史,恰好是人地關系越緊張的地區越容易出現誰來種地的問題。比如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而人地資源相對寬松的美國和歐洲地區,這個問題要少得多。這是因為美國和南美的家庭農戶足夠大,家庭農場獲取的收益等于或超過從事非農產業獲取的收益。而東亞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包括大陸的很多地區,靠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然將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出去。貴州、重慶、四川等,都是勞動力輸出大省,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資源人均規模、家庭農戶的平均規模非常小,使從事農業生產家庭的收入遠遠低于從事非農產業家庭的收入,養活不了家庭,大量勞動力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轉移出去以后,客觀上對農業本身造成了影響。誰來種地成為非常現實的問題。目前日本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了65歲。上海市從事農業生產的第一線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已經是58歲。在這種情況下,培養新型經營主體實際上是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把什么人作為培養對象?現在很多專家提出來要培養新型的職業化農民,尤其是年輕人。現實中發現,10%的年輕人從事農業是可能的,超過10%是不可能的。外出農民工中,第一代是可以返鄉務農的,但第二代、第三代農民工,要讓他返鄉從事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東亞地區,不管是日本、韓國還是中國臺灣,真正參與農業第一線勞動的恰好是40、50、60歲的勞動力。因此中老年勞動力就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主要培養對象,盡管素質相對比較低,但是他們一定是未來的主力軍。怎么樣培養?與非農產業一樣,農業也存在職業分層,也會存在不同的經營管理水平。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及這幾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管理的新型農民。上海市松江縣家庭農場的農場主是有資質的,這種資質包括獲得了職業資格,這種職業資格也分等級,也有證書。在松江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場主受人尊重,成為挑選的職業。試想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國的農業一定會像現在的非農產業一樣,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進入的。不像現在的農民工在企業打工,如果跟老板不愉快的話大不了回去種地。將來回去種地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一件事,未來的職業農民要達到一定的標準,進入有要求,經營有效率,收入有保障,職業有尊嚴。總之,從事農業是高尚的職業。
五、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成發育,一定要有相關的政策扶持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于農業體制機制創新、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相關問題。事實上,中央十個一號文件對新型經營主體都有政策性導向性的扶持。但是對不同經營主體要進行區分,比如對合作社,這些年是有政策的,關鍵是怎么把政策落實好。現在包括做電子的、做網絡的、甚至做鋼鐵、做煤炭的企業都在進入農業。一方面,帶給農業新的經營理念。但是另一方面,有的企業不從事糧食生產,造成了非糧化、非農化。所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一方面支持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從事種養業。另外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監管和準入制度。對家庭農場來講,也有一個出臺新政策的問題。比如信貸支持,項目安排,金融保險如何聚焦于新的經營主體等問題。從金融支持這個角度來講,現在一般的農戶不需要銀行或者信用社予以更多的支持,靠信用貸款,靠農戶之間的借貸就可以了,兩萬元、三萬元沒有什么大的問題。對包括雙匯、雨潤這些大型農業企業,他們自己很有錢,也不需要貸款支持。真正需要貸款的是所謂的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這類型的經營主體,金融部門需要對他們進行扶持。
政府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方面要有所作為。第一,要做好基礎性工作。比如說土地制度創新,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摸清承包地的家底,這本身就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基礎工作。企業要進入某一個社區從事農業,需要搞清楚他到底轉包了多少地,這些地在什么位置,左鄰右舍是什么情況。企業跟零散農戶發生交易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這就需要政府搭建一個土地交易的平臺,這都是基礎性的工作。第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家庭農場的概念,在實踐中發現,很多地方紛紛把原來的牌子換成家庭農場的牌子。形式要服從內容,政府不要替代農民作主,新型經營主體應該怎么發育完全是市場行為,是農民自身行為選擇的結果。第三,隨著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和壯大,必須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像美國、日本、韓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都有各種各樣法律支撐,中國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作者系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
郭慶旺:像我們搞財稅理論、宏觀經濟的研究者的研究內容與張司長講的離得越來越遠,但是他講的事與我的生活是越來越近。都說大家是農民出身,其實你進城后很少回家,因為離家太遠。而我從農村出來了30年,我每星期都回老家,我就是地地道道農村人,老人們也快90歲了,不回去不行。所以他講的這些事與我的生活是非常相關的,但是以我自己的研究而言我不敢做過多的評論。給我印象特深的兩件事是,馬院長談到的是城鎮化的問題,然后張司長談到的是農村發展的問題,也就是過去我們所說的“三農”問題。這是中國今后發展的兩個車輪,中國農村的發展支撐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穩定。中國夢這個概念在我看來和美國夢是完全不同的。美國夢是指個人的夢。而中國夢是指國家的夢,正好是兩端。簡單說美國夢是說美國有這樣一個制度,任何一個人只要自己努力,都會實現你的夢想。而中國夢指的是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但是如果沒有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其他的方面都無從談起。面對農村現在這樣一種景象,我是非常遺憾的。四化當中提到了農業現代化,但事實上農業本身就有一個工業化的問題,這怎么解決?必須要建立有效的經營主體來實現農業現代化或者稱作農業工業化。今天張司長談到他長期思考的新型經營主體的問題,正好契合了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需要。它不僅會解決農業問題,而且也是城鎮化問題解決的關鍵。對于一個農戶而言,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這個概念會解決一個獨立的、分散的、自由的生產決策問題。建立了新型經營主體之后,不管你的經營模式是家庭農場還是企業經營,這個主體擁有獨立自主的經營決策,會逐步向正規的經營道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