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武岡市是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確定的核心產區之一、邵陽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建設100萬畝糧食主產區核心縣(市)。2007年以來,武岡市以整合資金規模開發為手段,以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和主導產業集約區為目標,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為平臺,堅持統一組織領導、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檢查驗收、統一獎罰措施,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牽頭,16個涉農單位參與,先后連續3年實施了規模開發,連續2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項目,共整合小農水、商品糧、現代農業等涉農資金2.98億元,建成高標準示范農田12萬畝,在支農資金整合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子,取得了新成效。
一、統一組織領導,形成開發合力
一是統一認識。要改變當前支農資金種類繁多、使用分散、效益不高這一現狀,必須整合支農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推進規模開發。尤其是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迫切需要對支農資金進行整合,形成“1+1>2”的規模效應。基于這一認識,武岡市在啟動這一工作之前,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反復征求意見,廣泛宣傳發動,堅決破除遍地開發、“友情”開發等認識誤區,把思想統一到資金整合上來,把精力落實到規模開發上來,從而形成了共識,統一了思路。二是成立班子。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指揮長的項目區建設指揮部,明確為全市規模開發的執行機構,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指揮部的日常事務。市黨政主要負責人經常深入一線調研,解決項目區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各責任單位也相應成立了領導班子和工作班子,確定了信息聯絡員。三是制訂政策。出臺了《武岡市整合支農資金和重點項目區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整合支農資金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整合范圍、管理使用、監管辦法、重點項目區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分解、考核獎罰等制度,為推進規模開發指明了方向。四是廣泛宣傳。在項目區組織鄉村干部、群眾代表共商建設大計,讓群眾參與項目規劃制訂、施工建設的全過程,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定期編發項目區建設工作簡報,制作宣傳窗,及時通報工作動態,公布項目進度。同時,制作年度項目畫冊影像,及時在各級新聞媒體刊發了系列通訊報道,擴大規模開發的知曉度。五是加強督查。采取專門督查組定期督查、工程技術組巡回督查等方式,準確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整改到位,確保工程進度和質量。六是加強配合。在確保資金管理權限不變、補貼政策不變、部門職責不變的前提下整合資金,市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指揮、調度、協調項目區建設工作。建立完善了責任機制,把責任分解到部門,實行量化考核,獎優罰劣。通過責任落實和獎懲激勵,激發了部門動力,形成了工作合力。
二、統一規劃布局,明確開發重點
武岡市堅持以規劃選項目、定資金,按規劃建工程、辦實事,讓涉農部門都有施展的平臺,讓支農資金都有為農服務的載體。為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布局的合理性,堅持把群眾積極性和自然資源條件結合起來,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把尊重群眾意愿和規模開發大局結合起來,同時,將規劃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定并做出決議,確保了規劃的合法性、嚴肅性和權威性,確保不因為人事的變動和個人行為而隨意更改規劃。在具體工作中,注重“三性”。一是注重規劃的統一性。圍繞規模開發項目區建設,明確了支農資金投放方向和惠農項目建設地點,做到惠農項目向規模開發項目區傾斜、支農資金向規模開發項目集中、技術力量向規模開發項目區聚集。2010年在轉灣大垅整合涉農資金8800萬元,實現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規模開發兩個項目區,共建設高標準農田3.9萬畝。由于統一規劃,從而避免了開發的隨意性,增強了開發的全局意識,加大了整體推進力度。二是注重布局的科學性。按照群眾積極性高、基礎條件好、開發潛力大的標準,篩選出有“全市糧倉”之稱的“灣頭大垅”、“轉灣大垅”、“托坪大垅”作為規模開發項目區,優先立項開發。三是注重項目的完整性。根據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統籌安排項目,做到既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又有高效農業發展、社會公共服務項目,使每個參與單位都有施展為農服務的載體。同時,針對各類部門項目存在的內容交叉、標準不一的實際情況,對同類工程采取規劃時地點結合、建設時工程互補的辦法進行處理,確保工程標準一致、質量可靠。
三、統一建設標準,規范開發行為
不同部門由于投入機制不同,建設標準各異,影響了群眾籌資的積極性和工程質量標準的統一性。為此,武岡市在規模開發中努力做到:一是規范工程造價。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和市場行情,在指揮部的組織協調下,全市同類項目工程實行同一價格,防止偷工減料;二是規范質量標準。根據有關行業標準,結合總體規劃,制訂下發了《項目區項目工程建設質量標準》,統一規范了路、渠等基礎建設項目的選材用料和工程質量標準,使工程質量管理有章可循;同時,采取現場查看、臨時抽查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通過統一建設標準,各類工程建設順利,質量優良,沒有發生一起劣質工程,沒有發生一起工程違紀行為,塑造了農業綜合開發的良好形象;三是規范管理程序。制定了《項目區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各責任單位對每個項目制訂詳細具體的實施方案,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嚴格執行項目工程公示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質量監理制,凡不執行上述規定的一律實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驗收、不報賬、不撥款;四是規范資金投入與監管。積極創新受益農戶籌資投勞制度,調動農戶參與熱情,充分發揮群眾在開發中的主體作用。在項目建設開工之前,要求受益村交納一定籌資投勞保證金,工程才能開工,完成計劃規定的籌資投勞任務后,退還保證金。同時,創新項目單位資金集約投入機制,調動市直單位爭資引項的積極性。對同類工程,實行投資由部門包干分攤,形成“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投入模式;嚴格項目資金監管,制訂下發了《項目資金管理操作辦法》,規定了項目資金結算、審批、付款的具體程序,要求項目責任單位在市會計核算中心設立“整合支農資金”專賬,實行專賬核算、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凡未經指揮部最后會審簽字蓋章的一律不予付款,杜絕了項目資金的擠占、挪用。
四、統一檢查驗收,確保開發成效
一是嚴把材料關。指揮部工程技術組對建設項目所需材料全程參與把關,從源頭上控制不合格材料進入施工現場。二是嚴把技術關。工程技術人員與施工隊同吃同住,對工程施工進行全程監管,發現問題立即限期整改,從而確保了工程建設質量。三是嚴把驗收關。下發了《關于做好項目工程復核驗收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復驗內容,規定了復驗程序,成立了由市領導任組長,紀檢監察、審計、財政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程復核工作小組,在各責任單位對責任項目進行自查自驗的基礎上,再嚴格統一驗收,凡經復核驗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辦理資金結算手續。四是嚴把管護關。工程竣工驗收后,統一移交所在鄉鎮、村管理和維護,要求項目所在鄉鎮成立工程管護領導小組、村成立管護委員會,制訂管護制度,明確專人負責,安排管護資金,進行經常性管護,并鼓勵發展農民用水協會,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項目工程五年不小修、十年不大修。
五、統一獎罰措施,落實開發責任
為規范管理各項目單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嚴格獎罰責任單位。將項目區建設工作列入市直單位績效文明考核內容,明確占8分分值。年底組織單項考核,對未完成任務的責任單位取消年度評先評優資格,對全面完成任務的責任單位,由市財政按投資額的1‰予以獎勵。二是嚴格獎罰責任領導。年初,各責任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都與市黨政主要負責人簽訂項目建設目標管理責任狀,并按每人500元的標準繳納風險抵押金,年底嚴格獎罰兌現。三是嚴格獎罰工作人員。對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建立了考勤簽到、崗位職責等制度,年終對照其崗位職責量化考核,將考核結果與其補助、獎金、評先評優等待遇掛鉤。此外,還對項目區建設工作實行一月一調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通報制度,及時表彰先進、鞭策后進,增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的工作責任心。
由于堅持了“五個統一”,武岡農業綜合開發規模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初見成效。到目前,已建成了幸福、劉家沖等5個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成高標準示范農田12萬畝, 16個涉農單位參與,共整合支農資金2.98億元,建成項目142個,增產糧食500萬斤,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56元,惠及57個村的11萬人。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通過綜合治理、配套建設,項目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旱澇無憂,排灌自如,交通便利,生態和諧,村容整潔,種養科學,項目區農民徹底告別了肩挑手提、爭水搶水的歷史,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壯大了優勢特色產業,圍繞項目區內的優勢特色產業,通過強基礎、扶龍頭、興科技,糧食、生豬、臍橙、銅鵝、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加快了發展步伐,提高了產業化程度;推進了新農村建設,項目區內共建成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2個,邵陽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5個,已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責任編輯:袁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