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市場化程度和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十八大明確提出,要“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安徽省各級財政部門要認真學習十八大精神,結合財政部黨組做出的“兩個穩步提高,三個著力加大”的總體部署,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財政支持“三農”工作重要抓手,加強指導,加大扶持,不斷提高支農工作水平和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為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作出積極貢獻。
一、把握形勢,充分認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重要意義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伴隨農村改革發展大潮應運而生的新生事物,是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農民自愿選擇、自主興辦、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組織,在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同全國一樣,經歷了探索階段、成長階段和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近年來,特別是2006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入了依法、規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時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呈現出幾個顯著特點:一是總量快速擴張。2005年,我省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主要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到4000個,截至2012年9月,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7177個,比2011年年底新增6757個,比2011年同期增長40.8%。二是主體日益多元。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主體由以農民為主,逐步形成了農村能人大戶、村組干部、農業企業、涉農部門和大學生等多主體創辦領辦的格局。三是合作類型多樣。合作社經營范圍由單一的農產品生產合作,向種植業、養殖業、農技服務、農機服務、市場營銷、土地流轉等多領域延伸。四是水平不斷提升。2274個合作社獲得“三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認定,2056個產品擁有注冊商標,192個產品獲得部省名牌產品,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自我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總體來看,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正在從橫向合作向縱向合作深化,從單一功能向多種功能拓展,從農戶間合作向社際間協作邁進,在促進農業農村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是促進了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土地向合作社集中成為大勢所趨,全省45%的土地流轉是通過合作社進行的,進而為集中連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廣應用現代農業科技,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提供了載體和平臺。二是提升了產業化經營水平。全省60%以上的蔬菜、油料、茶葉、干果等特色產品合作社,都對產品開展初級加工。同時,農業企業通過領辦合作社或依托合作社建立生產基地,保證了長期穩定的原料供應,提高了企業效益,也有效解決了農民“賣難”問題。三是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根據市場需求,帶領農民生產加工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從而變農業結構被動調整為主動調整,提高了農業效益。四是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調查,凡是運行正常、服務功能較強的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農戶與同類型非成員戶相比,一般增收20%以上,特色產業合作社增收30%以上。
二、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營造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良好環境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既要重視增加數量、擴大覆蓋面,更要注重提升水平和質量,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自身實力和發展活力,提高帶動和服務能力。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力爭入社農戶占全省總農戶比例達到50%,培育各級示范社5000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戶比當地同類型非成員戶增收達到30%以上。
一是著力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各級財政部門將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并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情況,逐步增加財政預算,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標準化生產、品牌建設、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市場營銷、農產品展示展銷等。近五年來,省級財政累計投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項資金突破3億元,共安排試點項目近2000個。2012年省級財政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1.22億元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其中,省級財政預算安排資金1200萬元,扶貧開發安排資金2500萬元,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安排4851萬元,中央財政安排3700萬元。各市、縣(區)也建立了穩定的財政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投入機制。對需要組織化、規模化、成片推進的項目,優先讓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申報和實施。自2008年起,我省組織實施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財政資金的扶持范圍。在分配使用財政扶貧資金時,也將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作為開發式扶貧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外,積極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改善生產條件、興辦倉儲設施、農產品加工和運銷。
二是著力引導相關涉農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重點支農項目建設將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重要內容。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農業標準化、生豬和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等項目優先考慮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承擔。通過財政支持項目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產業化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高,組織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合作組織成員的增收效果進一步顯現。據測算,2011年財政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平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是著力規范財政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項目管理。目前,財政在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較規范的管理制度。項目立項實行“縣級擇優申報、市級審核把關、省級評審立項”,資金管理實行“專賬核算、專款專用”,資金使用實行縣級財政報賬制,并按照項目建設進度撥付資金。與此同時,各級財政部門還注重指導和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健全組織機構,完善章程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規范化建設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認識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地方對農業產業化十分重視,但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認識不高、重視不夠,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也有待提高。就合作社而言,有的企業僅僅將領辦創辦合作社作為保障原料供應的需要,有的甚至只是作為爭取有關資金和項目的手段。二是帶動能力偏低。全省合作社平均實有成員數不到100戶,實有成員數260萬人(戶),全省1438.46萬戶,入社農戶占全省農戶數量的比例18%,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偏低,而江蘇省達到49.9%,浙江省達到53.3%。三是傳統合作類型占主導地位,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合作社多,其中種植業合作社、養殖業合作社分別占45.2%、33.6%,而農技服務、農機服務、土地流轉等合作社比例分別為3.6%、6.3%、1.9%。四是面臨運行機制和外部環境制約。合作社服務功能仍然較弱,內部運行管理制CRUCIZrHP5s0oyGJWnSNL2CI2W0QkAQcMC8IvvWy6CA=度不夠健全,盈余分配等管理不夠規范,甚至存在一些有名無實的“空殼”合作社。同時,融資困難、人才缺乏、土地瓶頸等生產要素的制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面臨的現實難題。
一是進一步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力度。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步增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專項資金預算。國家和省支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農項目,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實施主體,優先委托和安排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施。統籌安排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項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扶貧、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新型農民培訓、農機購置補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專項資金,著力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加快發展。
二是加強合作組織規范化建設工作指導。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健全項目資產管護機制,明晰產權和受益對象,確定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和管護資金來源,建立健全資產管護考核獎勵機制,確保項目資金持久發揮效用。完善政策措施和項目考核機制,突出對群眾滿意、管理規范、發展良好的優秀合作社、示范合作社的支持,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三是加強專業知識培訓。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訓服務體系,切實加強對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現代農業科技、市場經濟、經營管理等知識的學習,牢固樹立法制意識、市場意識和誠信意識,不斷提高辦社能力和水平。按照分類指導、分級負責、注重實效的原則,建立業務培訓制度,不斷加大培訓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在合作社管理人員、基層干部和農民中開展合作知識培訓,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業務骨干,形成一支優秀的合作社人才隊伍。
(作者單位:安徽省財政廳農業處)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