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獨特的概念,中國的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氣生成的。氣的概念也被非常完美地融入到中醫學理論中,被認為是一種微小的、難用肉眼看見的、具有營養作用的微粒。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中醫學把“氣”的具體作用主要歸納為5個方面,即推動、溫煦、氣化、防御、固攝和托舉作用。
我們的身體需要不斷地得到氣的濡養才能維持生命活動。當氣不能外達而滯于體內時便會形成“氣郁”。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嚴重影響健康。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氣郁體質,而其飾演者陳曉旭則把這個形像演繹得唯妙唯肖,整天郁郁寡歡,多愁善感。陳曉旭說:“我不覺得我能演林黛玉是因為我長得美,或是演技好,只是我的性格和氣質與她很像。”陳曉旭息影后,開始艱難創業,十幾年間,經歷了巨大的壓力,加之一段失敗的婚姻,使原本就性情孤僻的她更是消極和悲觀,空虛與茫然,終因患乳腺癌去世,享年僅42歲。
氣郁體質的形成主要緣于肝功能失常。肝在五行屬木,如春天的樹木一樣,喜歡順暢晴朗的環境。如長期精神壓抑,肝氣不順暢,氣機郁滯,表現于面部就是一臉憂郁;表現在機體就是胸脅脹滿,乳腺增生,咽喉間有異物感,偏頭痛等;表現在起居言行就是睡眠質量差、健忘,喜歡噯氣嘆氣,歇斯底里,哭笑無常等。所以,氣郁體質的刮痧保健重在疏肝解郁。
刮痧方法
氣郁質者一般體形偏瘦,刮痧時應以補法為主,輔以平補平瀉手法。宜采用治療刮痧和保健刮痧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刮痧即為裸露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活血劑進行刮拭,會有痧像呈現,一般3~7天刮拭1次,每次20~30分種。保健刮痧則是隔著衣服刮,以疏通經絡,調行氣血為目的,可以每天刮拭1~2次,每次大約10分鐘即可。
具體操作
1.刮拭督脈:從大椎穴刮拭至第十二胸椎脊突下,可熄風止痙,肅肺寧心。
2.刮拭背部膀胱經(背部正中線旁開2橫指寬):重點刮拭心俞、肝俞、膽俞3個穴位,以開心竅,疏肝郁。
3.刮拭手臂內側心包經:心包經上的內關穴(腕橫紋上3橫指,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和勞宮穴(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可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熄風涼血。
4.刮拭胸腹正中任脈:重點刮拭膻中穴(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氣海穴(臍下2橫指)。膻中穴是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也是宗氣聚會之處,可起到通調沖任經氣之功咳嗽,改善胸痹心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呃逆、身材過瘦等。
5.刮拭胸部兩側:從胸部中間向兩腋方向刮拭,不宜過重,如體形較瘦者可以刮拭肋間隙,能起到寬胸宣肺理氣的作用。
6.上刮拭小腿外側胃經:重點刮拭足三里穴(距脛骨前緣1橫指),豐隆穴(距脛骨前緣2橫指),可起到化痰、和胃、健脾之功。
7.下刮拭小腿內側肝經:重點刮拭腳背的太沖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大敦穴(大拇趾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大敦為肝經井穴,配太沖可疏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