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強調過這樣一個概念,叫做“智者養生”。“智”,這個字很有意思,你看它分開來就是“知”和“日”兩個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每天都需要獲得知識。需要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養生保健知識。關注自己的健康,對自己的健康做一個管理,這是一個很有必要的事情,這也是一個現代健康理念的問題。如果自己都不重視、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又怎么能獲得健康呢?
所以說,一個懂得養生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而不懂得養生,“拿生命換前程、拿健康換年薪”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那么,“智者養生”到底應該怎么去做呢?
《黃帝內經》原話是這樣說的:“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這幾句養生智慧的精髓,就是講細節決定健康,說白了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第一句話“必順四時而適寒暑”意思是說:要適應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變化而產生的冷暖交替。《理虛元鑒》說得最全面:“一年之內,春防風,夏防暑,又防因暑取涼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非節之暖而致冬溫。”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表明,養成順應四季氣候變化的習慣,對于維護健康、預防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句話“和喜怒而安居處”,是從情志上來解釋的。人的心理活動,人的情緒變化,中醫統稱為情志。情志正常,情緒歡暢,喜怒有節,七情有度,有利于健康。關鍵就在“和喜怒”這個“和”字上。人與人之間相處貴在和睦,不僅家庭成員之間相處要和睦,與單位的同事,與住家的鄰居相處,都要和睦。清代的俞扶九老先生就是榜樣。俞扶九進京做官之后,把安徽的老家搬到正陽關南大街定居。有一年,他們家與對街周鐵匠家都要蓋房子,如果兩家按照原定計劃施工,那條街巷就會顯得太窄,但是兩家人都不想吃虧而出讓地皮。俞扶九的家人覺得自家有人在京城當官,于是派人進京求見俞扶九,企圖借助京官的權勢壓制一下周家。俞扶九問清楚事情的原委之后,馬上寫了一封信,囑咐自己家里的人一定要和鄰居和睦相處。信中還附詩一首:“千里捎書為堵墻,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俞扶九老先生身居京官不僅不為自家搶地而打壓別人,反而把地皮讓給鄰居,大家和睦相處,心情舒暢,有益健康。
最后一句話,“節陰陽而調剛柔”。通俗地講,“節陰陽”是說要使體內的陰陽不要失衡,“調剛柔”是說身體內部要剛柔相濟,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這樣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健康決定幸福,健康決定成功,理念決定健康,細節決定健康。我還要奉送大家四句話:增強自我健康意識,學習自我保健知識,堅持自我保健措施,健康快樂一百年!
(下期請關注《未病先防 康樂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