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有三個月,從立春到立夏,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氣節。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尚書》說:“東方為春,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歸大地,陽氣升發,萬物蘇醒,蟄蟲活動,天地自然一派生機勃勃,萬物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
古語曰:“當審時氣,節宣調攝,以衛其生。”春季養生首先要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節制和宣達春陽之氣,并從起居、飲食、運動、精神和預防疾病以及預防痼疾復發等6個方面加以調攝,以保障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健康發展。
精神調養
春應于肝,從中醫藏象理論看,肝藏血,主疏泄,在志為怒。肝陰血不足,則疏泄失職,陽氣升泄太過,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肝最喜調達舒暢,惡抑郁惱怒。《醫學啟源》中說:“肝與膽為表里,足厥陰(少陽)也。其經旺于春,乃萬物之始生也。”肝膽經氣都在春天旺達條暢,古人認為在美好的春天里,精神調攝要應于萬物蓬勃的生機,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在精神修養上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向社會施予善良愛心。而同時還應像《類修要訣》提到的那樣,“戒怒暴以養其性,少思慮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歷代養生家還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春天,應踏青問柳,登高賞花,游山戲水,行歌舞風,陶冶性情,以利春陽之氣。總之,春之時,一定要使精神愉快,氣血通常,以便使一身之陽氣的運動,符合春天生機勃勃的規律。
起居調養
春回大地,天氣漸暖,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于是中樞神經系統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困乏,民間稱為“春困”。如何適應這種生理變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說的是為適應這種自然與人體的變化,就當晚睡早起,散披長發,舒展形體,在庭院中信步漫行,使思想意識、靈感生發不息。春季養生還要注意防風御寒,衣著方面既要寬松舒展,又要柔軟保暖。
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開發,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旺盛,飲食宜進辛、甘、溫之品,忌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之物。春季陽氣開發,辛甘之品可發散為陽以助春陽,溫食利于護陽,如蔥、荽、棗、花生等皆宜,但不宜食大熱、大辛之食,如參、茸、附子等。春季肝氣當令,肝過旺則克脾,使中土衰弱,不利健康。故《千金要方》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也指出,“春不食肝”。《攝生消息論》中有:“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宜甘,以養脾氣。飲酒不可過多,米面團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因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礙,影響消化吸收。在春季提倡多食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和新鮮蔬菜。現代營養學認為,缺少B族維生素,且飲食過量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要常吃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菜花、圓白菜、柿子椒等。寒涼油膩之品易損脾陽,應少食。
運動調養
由于寒冷的冬季里人們多在室內活動,室外活動少,各臟腑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進入春季后,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這種環境最有利于人體吐故納新,采納真氣,以化精血,充養臟腑。實踐證明,春季進行鍛煉的人,抗病力強,一年中很少患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傳染病。一旦學習和工作起來,思維敏捷,辦事效率高,不易疲勞。
清晨,經過一夜睡眠,晨起到室外活動,有助于排除一夜積留在呼吸系統中的有害物質,加強新陳代謝。清晨又是一天中陽氣始生之時,晨起運動可調神養性,練氣保精,春季晨起鍛煉,實乃養生之一大法(編者注:如果清晨霧霾重,不宜到外活動)。
預防外感熱病
春季適于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傳播,因此,春天外感熱病較多。一般春季多發流感、急性支氣管炎、肺炎、腮腺炎等,其中以感冒和流感最多。預防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措施有兩條:一是講衛生,除蟲害,多開窗戶,使空氣流通,消滅傳染源;二是加強保健鍛煉,提高機體的防御能力。
也有較為簡便易行的方法,如每天堅持保健按摩(穴位如迎香、風池、足三里等),能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在居室內放置一些薄荷油、風油精,任其慢慢揮發,以凈化空氣。在流感流行期間,可用食醋熏蒸法。一般每立方米5毫升食醋,加水1倍,關閉窗戶,加熱熏蒸,每周兩次,對預防流感有良效。亦可服中藥預防,如用蘇葉、陳皮各等份泡水喝,連服5天,預防外感熱病的效果也很好。
預防痼疾復發
春天是一個氣候交替的過渡季節,有些人冬季保健不當,過食辛熱,真陰內耗,陰虛火旺;或恣食肥甘油膩,痰熱內蘊,至春被時令之邪所引,向外發散,所謂冬郁而春發,常出現頭暈眩脹、胸滿氣悶、精神倦怠、四肢沉重等臟腑功能失調之癥。再加之氣候時有反常,一些年老體弱或患有宿疾者,就常常舊病復發。所謂“百草回芽,百病發作”,即指此意。尤其在春分前后,慢性病最易復發,如偏頭疼、胃疼、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最為常見。
對于上述各種疾病,在發病前要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各方面保健鍛煉,做好預防工作;在發病之后,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此外,古代養生家認為春季還應服用一些中藥,以調整機體功能,預防疾病。《千金翼方》中提出:“凡人春服小續命湯三五劑及諸補散各一劑”,可健體防病。《壽世秘典》記載:“三月采桃花浸酒飲之,能除百病益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