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坐、走、臥是人們每日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如果我們有良好的、正確的姿態習慣,可以促進人體發育平衡,擁有優美姿態。然而,有些人認為,老年人身體已經定形,還講究姿勢有什么意義?其實,從醫學的角度說,老年人掌握正確的站、坐、走、臥姿勢,有利于維持身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保障身體健康,防止發生疾病。
站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體的各個器官都在發生退化,骨骼會出現缺鈣,肌肉、韌帶會變得松弛無力,容易形成老年性畸形。如果站立時不挺起胸來,胸腔受到壓擠,肺活量就要降低,不僅容易形成駝背和彎腰,而且常因吸入氣量小而發生心慌氣短。如果身體長時間處于缺氧狀態,會引起心臟病和肺病。所以老年人站立時,一定要挺起胸來,使頭、背、臀和腳跟在一條直線上,兩肩在同一水平上,抬頭、挺胸,兩眼向前平視,腹部微內收,兩腳稍稍分開約2拳距離,腳尖微向外斜,把全身重量落在兩腳的腳跟和外緣上。
坐 老年人腰背肌肉和韌帶的彈性及耐力較差,如果坐姿不正確,會加重疲勞感。正確的坐姿是:抬頭,兩眼正視前方,軀干挺直,兩肩呈水平狀,軀干與大腿垂直,兩小腿與地面垂直或向前伸,兩足平放地面,使膝關節后面的肌肉、血管、神經不受壓迫,坐時感到舒適而又不易產生疲勞。另外注意不要選擇太低的坐具。
走 為了維護身體的平衡,走路時上身要保持端正,當右腳向前邁步時,左手同時向前擺動,身體重心向前移;當左腳向前邁步時,右手同時向前擺動,身體重心又向前移。如此反復,兩腳腳尖,應該指向前方,不要向里勾或向外撇。“內八字”走路,鞋跟外側著地重,內側用力較輕,容易使更多壓力積聚在腳外側,從而增加腳外側和地面接觸的機會,改變腳部接觸地面的原有部位,增大關節的壓力,長久下來會導致腿部骨骼變形和疼痛。“外八字”走路,腳趾向外的角度過大,鞋跟內側著地重,外側用力較輕,久而久之會讓膝蓋外移,甚至導致膝關節疼痛以及加速關節退化。另外,老年人走路時盡量把兩腿抬高一些,這對防止兩腿衰老很有幫助。
臥 躺臥的姿勢對老年人也很重要。弓形的臥位:即睡眠時側臥,雙腿微屈,有利于全身肌肉最大限度地放松,使身體得到充分休息。另外,隨著年歲的增大,老年人的內臟肌肉也變得松弛無力,胃腸蠕動減慢,朝右側臥位便于胃內的食物向十二指腸推進,有利于胃腸的消化吸收,供給全身更多營養。右側臥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避免對心臟的壓迫,因為心臟在胸腔的左側,右臥時可讓心臟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