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曾國藩在平定太平軍后,軍務之暇,悟出許多為人處世和修身養性的訣竅。他把這些感悟歸之為“八本”,即:“讀書以訓詁為本,作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身以戒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養身以戒怒為本”,就是說,凡事都要心平氣和地對待,不要動輒發脾氣,否則不僅傷身,也傷感情,對養生十分不利。這是曾國藩的養身之道,也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的養生實踐經驗的總結。
惱怒,佛教上叫做起嗔心。佛教里把“貪、癡、嗔”視為“三毒”,而“嗔”的危害最大。
佛陀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庇终f:“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p>
可見,無法控制嗔怒,就很可能招來彌天大禍。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許多時候是十分重要的。
古人在談養生時,把戒大怒作為“三戒”(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之首。《黃帝內經》中就有“怒傷肝”的告誡,說明大怒是修身和養生的大敵?!痘茨献印け窘洝分幸舱f:“人之性,怒則血充,血充則氣激,氣激則發怒,發怒則有所釋憾矣?!边@個釋憾,則是損性虧本的遺憾。
《老老恒言》中說:“人借氣以充身,怒氣一發,由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孫思邈在《攝生詠》中說:“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虛心易役,氣弱病相因。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夜寢鳴雷鼓,晨興漱玉津。妖神難犯已,精氣自全身。若要無百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言命,修行本在人。時時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可謂是諄諄教誨,語重心長。
心理學認為,怒是一種富于沖動性的情緒。人發怒時,血壓升高,心理緊張。形于外,猶如決堤洪水,大有摧枯拉朽之勢;蓄于內,自損身心,輕者影響健康,神經罹疾,重者殞身。
因氣殞身的典型是《三國演義》中的周瑜,這位“文武籌略,雄姿英發”的一代天驕,只因氣短,好生氣發怒,被諸葛亮連氣三遭,吐血殞命。人生氣時,生理上會產生一系列變化,功能失調,肝氣橫逆上升,氣血上涌,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甚至引起腦血管破裂而猝死。
欲養生就要警戒和除去惱怒,我們很多人在道理上很明白,但很多時候,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工作或生活上有壓力、心情煩躁、傷及“面子”等時候,情緒總是容易失控,而事后又常感到后悔。人能在惱怒時,旋即戒除,化為平靜,沒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氣質修養是極難辦到的。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嚴,其待人也寬,視溫、良、恭、儉、讓為人際交往的共同準則,不會因一樁小事就動肝火??鬃诱f:“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連自己不被人理解,尚無慍怒之色,這顯然是很高的修養了。儒家告誡人要“忍”,忍是克制的意思。荀子說:“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卑讶套尶酥谱约旱那榫w,當作一種內在的修養,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欲要養怡自己的身心,必先品行上有德,學識上有詣,寬厚待人,謙遜處世,才會在遇著惱怒之事時,克制住自己的情緒,戒除掉傷身的肝火,讓了別人,養了自己。有時心里不舒暢的時候,不如換個環境,或者轉移一下注意力,比如跟朋友聊聊天,聽聽音樂,散散步,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盡量回避那些令自己不快甚至惱怒的事情,同樣可以起到“戒惱怒”的目的。
特別是人到老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思想上、生活上、習慣上和人際關系上,都會產生一時性的不適應,遇強刺激時容易發怒;另一方面,人到老年,體質衰退,最經不起折騰。所以,老年人尤其要“戒惱怒”。曹孟德在《龜雖壽》詩中說:“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崩夏昱笥严M约荷畹米栽谛嫘男瑹郎僖恍?,一定要加強自己性情的修養,學會靜心養怡,戒惱戒怒,給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心態環境,達觀的心理空間。如此,豈不心康體泰福以永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