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將悲觀、緊張、生氣等歸結為消極情緒,并視為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之一。然而,隨著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化,蘊涵于消極中的積極效應卻相繼被發掘出來。請看心理學家對幾種經典的不良情緒所作出的最新詮釋,可幫助您學會運用情緒,擁有良好心態。
樂觀未必勝悲觀
樂觀與悲觀孰優孰劣?傳統觀點早有定論。可一位叫做黑爾德的心理學家卻認為應該區別對待:當一個人遭遇麻煩而心慌意亂時,一味要求他“樂觀”,由此產生的心理壓力只會徒增痛苦,不僅更加難以戰勝困難,而且會給健康埋下隱患。另一位叫作潘納貝克的心理學博士,也提出了“建設性負面思考”的新見解,強調對于悲觀性格的人,與其強迫他們像性格樂觀者那樣去思考問題,還不如鼓勵他們用適合自己個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結果會更好。
為印證這一結論,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項有趣的“飛鏢”實驗,將一批性格悲觀的受試者分成3組,分別讓他們在投飛鏢之前以不同方式做好思想準備。第一組成員設想自己可能會投得很不理想,并考慮了多種應對的辦法;第二組成員則肯定自己技術一流,投射的成績一定會很好;第三組成員采取了無所謂的思維方式,所想的是如何用別的事讓自己輕松。結果,第一組成員投射飛鏢的成績最好,而第三組的人則最糟糕。心理學家為此建議,樂觀和悲觀究竟哪一種更好,關鍵在于哪一種更適合自己,對某些人來說,悲觀可能比樂觀更為有益。
緊張提升女性智力
緊張對人的影響存在性別差異,這是德國學者測試了一群經歷過緊張事件后的大學生記憶能力后的結論。測試方法是,通過測量這些受試者血液中考地松的濃度,考地松是一種因緊張而產生的荷爾蒙,含量越高說明越緊張。結果顯示,考地松含量較高的男生記憶成績低于含量低的男生,而女生中不存在這種差異。提示緊張可削弱男性的記憶QsbTUIkoHCiyTY0NGLD5bw==力,而對女性的記憶幾乎沒有影響,表明女性應對緊張的能力優于男性。隨后,美國的丹尼斯教授通過看恐怖影片后男女觀眾答題的試驗證實,在緊張情況下女性答題的準確性明顯高于男性,也高于不緊張的女性。
不難看出,緊張對于男性可能是消極的東西,而對于女性,反而可以提升她們的記憶能力與思維敏銳度,從而提高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
適度生氣如“鼓氣”
傳統觀點是,生氣容易打破人體的內分泌平衡,給健康帶來麻煩。可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適度生氣對健康不僅無害反而有益,適度表達憤怒情緒的男性,與選擇壓抑的男性相比較,發生致命性心臟病的概率可減少50%,中風的概率也顯著低于后者。奧妙在于適度表達憤怒有助于排解壓力,而壓力是誘發心腦血管病發作的兇犯之一。
另外,以往認為人在生氣時容易失去理性,減弱對事物的判斷力,不宜作出決策。而最新的試驗結果恰恰相反,生氣可以使一個典型的缺乏邏輯判斷力的人更具有理性,因為人在處于憤怒狀態時更容易注重事實真相,忽略那些可能會干擾分析的不相關因素,同時調動整個機體的力量,激發采取正確行動的潛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做出更為明智的抉擇。
更為可貴的是生氣是一種高能量的情緒,可在逆境中為人提供能量,幫助人們作出反應并采取行動,克服那些本不可逾越的障礙和困難。故有人說生氣就是“鼓氣”,確有一定的道理。
適量壓力美容益壽
心事重重、心弦緊繃固然不好,但一點壓力沒有也未必值得慶幸。科學家的最新觀點是:適度的壓力不僅美容而且延壽。
丹麥的抗衰老專家萊坦教授發現,讓試管中的皮膚細胞每周2次、每次1小時暴露在41℃的空氣里,結果這些細胞的形態更好,被破壞的蛋白質的數量明顯減少,也更不易遭受紫外線的影響。雖然41℃是人體發燒時才能達到的體溫,但在人感到有壓力時體溫同樣會上升,由此推測適當壓力能夠起到相似的美容與抗衰老效果。
英國的科萊茲斯博士也是著名的抗衰老專家。他指出,身體衰老多從35歲開始,故人在35歲之后要尋找合適的壓力感來刺激身體進行自我調整。當然,這里指的是適度壓力,即時間不長、刺激不大、能讓人最終有成就感的壓力,如為準備豐富的晚餐而冥思苦想菜單,或為了解某種機器的操作而去學習等。至于那種如牛負重、長時間的壓力,則對健康有害,因為這會導致人的意志消沉,生活質量滑坡,應當避免。
恐懼、悲傷、內疚又如何
其他消極情緒又如何呢?同樣是好壞兼備。如恐懼是一種蘊藏高能量的情緒,可提高神經系統靈敏度,增強人對潛在問題的警覺性,促使人面對危險迅速作出反應,并提供逃避的能量;悲傷能促進人的深層次思考,使其更好地從失去中獲得智慧,更珍惜目前擁有的東西;內疚可提醒人用更富有建設性的思考來補救以往的失誤;失望則能促使人對期望目標作出重新評估與調整,使之更符合實際;憂慮能使人將注意力凝聚在一個即將發生,而后果又令人擔心的事件上,讓人精力更集中,提供為該事件做好準備的能量;而痛苦則是一種使人規避風險,提升人生經驗的信號。
總之,情緒的內涵與效應不是絕對的,消極情緒同樣具有積極的一面,關鍵在于情緒運用與轉化能力如何。若能嫻熟地掌控與運用各種情緒的能力,就能對種種壞情緒產生新的思考并賦予新的價值。誠然,我們無法選擇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可以選擇自身的情緒狀態;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情緒來適應一切的環境,促進壞事向好事轉化,為自身的生活、事業與健康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