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稿件在謀篇布局、語言文字、版面編排各方面要大眾化,傳情表意既要準確、明了,又要通俗、易懂,不但便于讀者閱讀,還要讓讀者“悅”讀。
長期以來,會議報道不顧讀者需求和感受,如公報照搬會議程序和材料,讀者多有意識無意識地一瞟而過;如果是專業的學術性會議報道,再夾雜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一般讀者只會望而卻步,徒增畏懼。筆者偶獲一次學術研討會報道的機會,嘗試對報道進行改革創新,鉆進會議研討內容,深入挖掘具有傳播價值的事實和觀點,在謀篇布局、語言文字、版面編排各方面注重大眾化表達,吸引讀者在“悅”讀中深讀。報道發表后受到讀者好評,還被遼寧省新聞出版局、遼寧省期刊協會評為全省期刊編輯優秀作品一等獎。現回顧分析其采編過程,以期對同類報道有所啟迪。
偶然機會,捕獲線索
《吃,不只是填飽肚子那么簡單》刊發在《新農業》雜志2011年第2期。刊物讀者數眾,細心讀者能看出這篇報道時效性并不強。確實,筆者獲得這篇報道的線索時,源頭事件已經過去兩個多月。2011年初,鑒于近年國內外食品安全形勢,以及政府、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關注和期待,筆者到沈陽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找專家了解這方面的情況,擬組織這方面的專題稿件。食品學院的專家介紹,與飛快發展的食品工業技術相比,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意識跟上了,但食品安全知識和認識水平沒跟上,很多認知還停留在多年以前,眼下急需普及相關知識,甚至是常識,這樣才能不被不當輿論誤導,才不會以訛傳訛、推波助瀾。問及食品安全具體都有哪些問題,這位專家提起兩個多月前他參加的一次學術研討會。
2010年10月末,遼寧省為促進食品科技產業良性發展,提高從業人員和全民食品安全意識,應對食品安全挑戰,成立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學會,同時舉辦“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學術研討會,全國食品科學學界名家以及企業界的“大個”多有參加。雖然知道得晚,但筆者認為研討會里不失好內容,如獲至寶。筆者通過專家的介紹,了解到研討會的具體情況,并就此聯系上會議材料的負責人。根據《新農業》讀者定位和期刊特點,筆者初步判斷:讀者最感興趣的應該是研討會上專家的思想觀點,特別是跟其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其次才可能是研討會時間、地點、參會人員之類信息。其實,筆者也并非從心底里不重視時效,在寫作、編排時都有猶豫,曾試圖換個新近的由頭,終究覺得報道內容關乎生命健康、社會安定,用原始信源“遼寧省成立食品質量與安全學會,舉辦學術研討會”更嚴肅、權威、可信。從報道刊發后讀者的反饋看,更多的讀者是對報道內容的津津樂道。
挖掘信息,擴大影響
順利取到會序、通訊錄等基本材料后,筆者又收集到了會議報告PPT、錄音等重要資料。如何站在讀者立場進行報道,成為筆者首先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筆者立即對材料整理、學習和消化,通過網絡檢索,了解專家背景確定人物的顯著性,對專家的思想觀點查新確定是否首發,并考慮專家的思想觀點與讀者生活的貼近性,最終從多位專家的研討報告、發言中選擇了四位專家的思想觀點。四位專家堪稱業界權威:李里特,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資深教授,教育部食品科學與營養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副主任;陳溫福,沈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于北方超級稻育種研究、水稻生產技術創新和推廣;孫寶國,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著名香料專家,我國食品、日化行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辛丘巖,上市企業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根據四位專家在研討會上的報告和發言,結合對讀者需求的預期,筆者歸納、梳理出五個問題: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有科學依據和道理嗎?在資深專家看來,應該怎樣保障我國食品安全?耕地剛性減少,水資源又不足,人口卻在不斷增加,大家怎樣才會不再餓肚子?近幾年我國加工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果真是食品添加劑出了問題?在食品企業看來,應該怎樣保障食品安全?五個問題既是對前期掌握材料的總結和提煉,也是舉綱張目,為下階段深度挖掘信息設定目標,為報道寫作奠定基礎。
“欲想得甘泉,井要挖得深”;要想抓住事物的核心、本質,就要揪住問題,刨根問底,鉆研透徹。采集報道材料時提出問題并非愚蠢的事,不懂裝懂、不求甚解將后患無窮。研討會上專家的報告、發言都是提綱挈領、只言片語的,為學透他們的思想觀點,弄明白報告、發言中涉及的專業術語,筆者在網絡、圖書館、書店或查或借或買了他們相關的著作文獻,拓展閱讀、研讀,增強對報道高度、深度和廣度的掌控。遇到還不清楚的問題,匯總整理出來,形成采訪提綱,請教專家,不斷增大報道的傳播價值。經過反復溝通、選擇和確認,一系列食品安全科學知識呈現在讀者面前:天然食品沒有經過測定評價,未必比加工食品安全;農藥、化肥使用前要做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合理、合法使用并不會對食品安全帶來威脅;合法銷售的食品底線必須是安全的,不存在普通食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誰比誰更安全問題;食品中有些成分危害身體健康和飲食方式密切關系,必須糾正不良飲食習慣;食品添加劑是食品科學進步的產物,本身是清白的,出現食品安全事故是人為濫用、錯用和違法使用惹的禍……于讀者,糾正認識誤區,普及健康飲食理念,降低“病從口入”風險,延年益壽;于社會,減少由一些無稽之談而引起的誤解和不必要的恐慌,維護團結、和諧、穩定局面。
通俗易懂,備受好評
這篇涉及社會、科學、健康多個領域的報道,如何在標題、排版設計上也受到讀者青睞呢?稿件在謀篇布局、語言文字、版面編排各方面要大眾化,傳情表意既要準確、明了,又要通俗、易懂,不但便于讀者閱讀,還要讓讀者“悅”讀。這也是報道能夠獲得良好傳播效果,實現傳播價值的必要前提。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好標題突顯文章主題,凝練文章精華,帶活全篇。報道以總標題《吃,不只是填飽肚子那么簡單》為紅線,串起“食品安全擔憂多來自于對食品安全性的模糊認識”“確保食品安全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科技進步是提高水稻產量的根本途徑”等五個主題。各個主題即為小標題,對筆者從前期掌握材料中總結提煉的五個問題作出回答,是四位專家思想認識的精華。在結構上,研討會時間、地點、規模等基本信息只是報道的引子,是信源;報道主體則是專家圍繞五個主題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和看法。謀篇布局脈絡清晰,易于理解和閱讀。
語言文字上尤其注意對專業術語作解釋說明。如:用“提倡走路、騎自行車不能解決因汽車、飛機發達而帶來的交通安全、擁擠和空氣污染問題”類比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與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關系;用“過量飲酒可引起酒精中毒”“不良飲食習慣導致高血壓、心腦血管、癌癥等患病率上升”等身邊常見情況例證食品中有些成分成為危害身體健康和飲食方式相關;用瘦肉精、蘇丹紅、三聚氰胺事件例證食品添加劑成為食品安全替罪羊;等等。
在版式編排,包括圖片運用方面,也進行了與一般稿件不一樣的處理,期望能吸引讀者深入閱讀全文。承接總標題《吃,不只是填飽肚子那么簡單》,緊扣報道內容設問,“中國農業用占世界9%的耕地生產了占世界25%的糧食,解決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飯問題,這種旺盛的生產如何持續,我們一直都會有吃的嗎?化肥、農藥、食品添加劑等工業產物影響食品品質,我們還敢吃嗎?生活條件變好,不良飲食習慣帶給健康莫大傷害,我們會吃嗎?”“有吃的嗎——敢吃嗎——會吃嗎”,問題層層遞進,發人深省。以此設問作開篇語,楷體、通欄、兩邊等距離縮進兩字位置、居中放在總標題下;五個小標題黑體加淺底紋突出裝飾;專家圖片摳像去除旁雜信息。整個版面干凈利落;總標題、開篇語、小標題、圖片與正文文字相協調,輕重緩急,疏密有致,“悅”讀效果大增。
(作者單位:沈陽農業大學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