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發展,只有加強與世界一流出版社的合作,才會有可能跟上世界出版的步伐,打造出更多精品的中國圖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并實現了巨大的順差。與此同時,版權貿易一直處于逆差。在版權輸出中,漢語類語言教材、傳統文化出版物等占據較大比例,近年來,有關中國經濟、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等反映當代中國的圖書版權輸出持續增長。然而,有著幾千年文化歷史的中華文化類圖書版權輸出卻屈指可數。2012年4月,在倫敦書展上《中華文明史》英文版面世,不僅是“走出去”工程的堅實一步,更是被世界出版人稱之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破冰之旅。2012年底,在“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的支持下,《中華文明史》日文版由日本漢學家稻畑教授主持翻譯,即將由日本株式會社潮出版社在日語市場推出。
中華文化重回世界的中心舞臺
早在200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華文明史》之時,便在國內引起巨大的反響。這套書由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樓宇烈四位教授擔任主編,并歷經七年辛勤勞作才完成。《中華文明史》共有四卷組成,其中涵蓋文學、歷史、考古、宗教、經濟、制度、教育等眾多領域,總計165.6萬余字,是一部跨學科的學術著作。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世界各國往來密切,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正在逐漸降低,出版具有民族文化史的圖書意義重大。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是幾千年或更長時間積累的結果。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尊嚴,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標記。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雙方的文明發展。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對西方文明的偉大貢獻已是公認的事實。明末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用科學作為傳教工具,激起中國一部分士大夫對西方哲學和科學的興趣,這包括古希臘哲學、倫理學、語言學、邏輯學、地理學、醫學、生物學等。
雖然中國的文化對世界影響有著重要意義,然而中西語言的差異,一直阻礙著中國圖書走向世界。特別是翻譯問題一直是中國出版“走出去”無法回避的一個難題,甚至有些圖書在簽訂版權輸出協議后,也會因為翻譯的不到位而將出版期限一延再延。這個難點對于人文學科的高端學術圖書尤為突出。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許多詞匯的歷史演變非常復雜,翻譯要做到“信、達、雅”非常困難,再加上中外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更增加了翻譯的難度。這次《中華文明史》英文版的出版和即將出版的日文版,標志著中國文化將會再一次在世界崛起。圖書作為最傳統、最廣泛、最普遍的文化載體和溝通橋梁,可以讓各國讀者更完整、更真實地了解和認識中國,成為中國回應世界關切的有效媒介。
艱難的過程,深遠的意義
2009年,恰逢“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全面實施“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中華文明史》被納入首批推介圖書。就在當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劍橋大學出版社宣布啟動“劍橋中國文庫”項目,其中北京大學出版社《中華文明史》英文版列入“文庫”的首批出版計劃。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經過多次洽談協商,就授權事宜達成一致意見,正式簽署了版權協議。簽約后,為保證英文版的高質量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在細節上反復溝通。
早在撰寫過程中,袁行霈先生就與遠在美國的康達維教授開始接觸,討論將《中華文明史》翻譯成英文的可行性。時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東亞語文系主任的康達維教授同時也是美國東方學會會長,專長中國中古文學,曾以一己之力完成全部《昭明文選》的翻譯工作,《》是西方學術界非常重要的六朝文學研究者。在康達維教授與袁行霈先生的努力下,《中華文明史》英文版的翻譯團隊很快建立起來,正是有了這樣一個最高水平的翻譯團隊,才最終保證了譯作的準確性和可讀性。特別是每次有劍橋的編輯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都會邀請以《中華文明史》袁行霈為首的作者參加雙方的討論會,并且在插圖選擇、裝幀設計、前言撰寫等方面給出意見和要求,這樣更利于雙方合作。盡管存在文化背景的差異,但雙方通過真誠的溝通,最終做到了英文版既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其本來風貌,又能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意趣。這套172萬字的四卷本皇皇巨著,能夠成功實現版權輸出,并且是與世界頂尖的劍橋大學出版社合力推出英文翻譯版,此舉對北京大學出版社來說,是堅持“大力推動學術精品走出去”工作思路的一個重要成果。高學術性和高思想性的學術圖書一直是海外漢學界的熱點之一,《中華文明史》正是這樣一部注重原創性的集大成之作。
2012年4月的倫敦書展上,《中華文明史》英文版正式發布,劍橋大學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特別舉辦了一場研討會,特邀《中華文明史》中文版主編袁行霈先生、英文版譯者康達維和劍橋大學教授David McMullen就這部著作展開學術對話與討論,近百名學者和新聞出版界人士出席該研討會。至此,《中華文明史》終于實踐性地邁出堅實一步,為世界研究中國文化奠定基礎。
出版轉型的新機遇,走出去的新突破
中國圖書“走出去”,通過優秀作品回答國際上關切的中國問題,傳播中國精神,使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進程作出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重要的貢獻,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此次《中華文明史》英文版的出版在中國圖書走出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重返世界的舞臺。隨著中國的開放和發展,世界對中國的影響和中國對世界的影響都在日益增長,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據了解,“十一五”期間,僅“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就分別資助了2156種和373種圖書。中國圖書“走出去”已成為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企業自覺組織規劃和實施、海外讀者普遍接受和歡迎、廣大作者全力配合的一項有意義的文化建設工作。中國圖書“走出去”迅速發展,說明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提高,尤其是作為綜合國力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文化,受到普遍重視。
第二,出版社二次創新,學術圖書走向世界。出版社是不是真正重視中國圖書“走出去”工作,直接關系著這項工作的效果。一些重要和重大對外合作項目,出版社都應仔細研究、認真規劃、積極促成,形成“走出去”工作強有力的工作機制。出版社需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版權輸出模式。在我國目前的版權輸出中,相當一部分是漢語學習、通俗讀物和國內名噪一時的暢銷書,怎么打開中國學術“走出去”的局面,探索中國學術“走出去”的途徑,這是一個重要課題。這需要出版社逐步與國外權威學術出版機構建立互信合作關系,積極輸出專業出版物,走“高端學術國際出版”的路子,適應國外專業人士深入了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需要。這樣不僅增進了國外對當代中國和中國學術發展的了解,推動了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也提高了中國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
第三,加強合作,與世界出版同步。中國圖書“走出去”不能靠外國出版機構的“恩賜”,而要依靠中國圖書本身的魅力和效益。因此,在與外國出版機構的合作中,需要雙方共同研究籌劃,分析市場與讀者的需要,并根據國外讀者的特點作出必要調整,逐步贏得國外重要出版機構的信任,為中國學術圖書“走出去”創造良好條件。在2012年的倫敦書展上,劍橋大學出版社發布的“劍橋中國文庫”英語叢書中,除了《中華文明史》英文版,還有《中國文化入門》叢書、華羅庚的《高等數學引論》英文版、厲以寧的《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英文版等著作。在這個項目中,劍橋大學出版社就直接尋找適合的中國學者、著作和出版社共同開發,這樣為中國出版社與國外一流出版社合作提供了機會。
未來的發展,只有加強與世界一流出版社的合作,才會有可能跟上世界出版的步伐,打造出更多精品的中國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