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選取海峽兩岸文化之都的五所高校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以及大陸十所有代表性的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分別進行橫向比較;再針對北京印刷學院、臺灣南華大學的專業課程進行縱向分析,分別得出統計歸納結果。基于這些課程比較,判斷出編輯出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在往文化創意產業全面靠近,文創產業所涵蓋的課程已悄無聲息地融合進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之中,以期為華文出版培養出高素質、寬口徑、復合型的文創人才,這些舉措雖說是暗流涌動,但也是明智之舉。
[關鍵詞]專業課程;課程設置;編輯出版學教育;文創融合
[作者簡介] 王彥祥,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出版產業與文化研究基地/跨媒體出版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賀玉秋,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
全球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融合,自然會表現于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之中,也令海峽兩岸的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在學生培養方面逐漸轉型。這種轉型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即在專業課程設置時會有意無意地增加文創類課程,以契合文創融合時代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專業課程設置是每所大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體現著培養學生的思路和方向。那么,時下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設置與文創融合的發展趨勢有什么樣的契合?與若干年前相比有怎樣的變化?這是我們需要通過調研希望獲知的問題。
一、文化之都的專業課程設置與分析
1. 課程比較
北京和臺北是公認的世界文化之都,也是編輯出版學大學教育的重鎮。為此,我們選取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印刷學院以及臺北世新大學等五所大學,就其本科階段的編輯出版學專業(世新大學名為圖文傳播與數位出版學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橫向統計比較,以考察文創融合發展對專業課程設置的影響。表1為五校專業課程的分類統計和結果匯總。
2. 專業課程設置比較分析
首先說明的是,對于語言文體、法律法規、計算機、研究方法等公共課及實踐類課程,本文不做統計和分析,內容有交叉的課程只歸入最恰當的一類。通過表1的課程分類比較可看出,五所大學雖然以編輯出版學為開設專業之本,但依靠各自大學和學院性質、辦學特色、課程資源等條件,在文創融合的大背景下,很明顯地對課程進行了“適應性”與“實用性”調整,更加貼近世界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潮流。具體表現有三:
一是開設的專業課程趨于寬泛。從傳統的編輯出版學理論和實務課程,到數字出版類課程,再到媒介知識類、傳播類、新聞影視類、攝影類、藝術設計類、營銷類、信息管理類、經濟管理類、廣告類,專業課程在數量有限的前提下,課程類別卻廣泛多了。
二是編輯出版類專業課程數量減少,核心課程明顯強化。文化之都的五校已明顯地減少純編輯出版類課程,即便是設置此類課程最多的北京印刷學院,也已經壓縮到20門以下,而且絕大多數是專業核心課程。中國傳媒大學和臺灣世新大學隨著專業方向的變化,更是將編輯出版類課程銳減到兩門和三門。
三是發揮各自優勢,開辟新的專業課程。文化之都的五所高校中,仍保持編輯出版學專業特色和風格,編輯出版類課程占多數的是北京印刷學院,其他四校則憑借自己學校和學院的學科與課程資源,大量開設非編輯出版類的其他專業課程,特別是中國傳媒大學、臺灣世新大學。從這些寬范圍的專業課程看,已然形成新聞傳播、電影電視、圖文影像等非編輯出版學的課程群特色。
3. 與文創相關的課程設置特色
既然我們要體察文創融合下的專業課程設置,自然會對文化之都五校的課程進行細致對比分析。目前公認的文化創意產業所涵蓋的領域較為寬泛,如英國將廣告、建筑、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視廣播等行業確認為創意產業。2006年出臺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將文化創意產業覆蓋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旅游休閑娛樂,以及其他輔助服務等9個大類。而臺灣地區則認為,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提升之行業,都屬于文化創意產業,包括視覺藝術、編輯出版、廣播影視等13個行業。
果不其然,文化之都的五校根據自己對文創產業的理解,各顯其能,開設了各具特色的文創類課程。如北京大學的數碼藝術,中國傳媒大學的新媒體編輯、多媒體作品編創、創作訓練——DV作品等,臺灣世新大學的新媒體作品賞析、圖傳產學專題、文化創意商品開發、數位典藏制作、視覺創意設計、影像制作等。若考察這些文創課程的特色,可以概括為:涵蓋面廣、課程眾多、類別清晰、形成規模。為了打好文創基礎,各校幾乎都開設了媒介知識類、傳播類、攝影類、藝術設計類、廣告類、信息管理類、經濟管理類等課程。與此同時,各校的文創課程又頗具特色。如北京大學偏重新聞與傳播、出版與文化的深度結合;中國人民大學則更多地體現新聞傳播與文創融合的特色;中國傳媒大學依據其在廣播電影電視方面的絕對優勢,傾力拓展這一領域的文創類課程;臺灣世新大學動手早,效果明顯,文創課程已全面開花,側重點放在圖文攝影、印刷包裝、創意設計制作幾個方面;而北京印刷學院則采取攥緊拳頭,仍然堅守編輯出版這一文創重點領域的策略,形成了深化出版文創領域、拓展數字出版與創意營銷課程的另一特色。
二、大陸高校專業課程設置與文創融合快速貼近
我們打開更廣闊的地域范圍,在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大區劃內,選定十所有代表性的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同樣進行課程統計和分類比較,以驗證文創融合背景下的專業課程設置變化規律。表2就是大陸地區十校的專業課程分類統計匯總表。
1. 專業課程設置的整體掃描
表2是精簡掉其他課程,只列出最相關的文創類課程的十校專業課程統計對比表。
首先,各校都開設了純文創類課程,這是令人意想不到但又是欣喜的。如河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開設了出版美學課程,河南大學開設了舞蹈精品欣賞、演講學等,華南理工大學開設傳媒創意策劃學;最有代表性的則是浙江傳媒學院開設的DM雜志設計與營銷、數字圖片處理、電腦音樂制作、音樂版權經營等,還有四川大學的傳媒產業經營、多媒體設計、視覺傳播等。
其次,針對編輯出版與文創產業大都與攝影攝像、藝術設計相關聯等特征,各校在這兩類藝術創意課程的設置上均較為踴躍。如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的圖片攝影與編輯,華南理工大學的基礎攝影、攝像基礎;內蒙古民族大學開設的書刊裝幀設計學,陜西師范大學的裝幀設計基礎。
最后,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以數字出版為代表的現代出版理論和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是各校不約而同增設此類課程的集體想法。出版數字化也是文創產業在出版業的主要表現形式,并打破了編輯出版工作與其他文創產業的界限,由此各校所設置的課程都比較多。這類課程除典型的數字出版、網絡編輯外,典型的還有河北大學的數字出版技術,華東師范大學的音像電子出版物,浙江傳媒學院的全媒體出版導論、電子出版物設計,陜西師范大學的電子出版技術。
2. 各校專業課程都在向文創領域拓展
不用過多的文字描述,表2中所列的七大類各門課程,都屬于寬范圍的文創課程,一些課程同時也是編輯出版類的專業課程。從這一點來說,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向文創領域拓展的趨勢彰顯無疑。
上列十所大學分布于中華版圖從南到北,從東至西的各大行政區,而且從科技經濟文化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到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都有代表學校在列。這其中文創類課程設置較多,與廣播影視、廣告設計等融合密切的浙江傳媒學院;也有在文創類課程設置上兼顧編輯出版學專業發展需要,但又依托新聞學院或新聞傳播學科,使二者并駕齊驅的河北大學、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河南大學、四川大學;更有地處華北西北,卻緊跟文創融合發展趨勢,力圖抓住發展良機迎頭趕上,在課程設置上不輸科技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內蒙古民族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十所大學的專業課程設置各有千秋,文創類課程或多或少,但總體上都在做文創融合這篇大文章,專業發展和課程變化也都在向文創領域積極拓展。
三、北京印刷學院和臺灣南華大學課程設置的縱向對比
我們選擇了北京印刷學院和臺灣南華大學的近十年、三個時間段開設的課程,以進行專業課程設置的縱向對比,考察其在文創融合環境下的課程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3和表4。
1. 北京印刷學院的專業課程變化分析
我們收集了北京印刷學院編輯出版學專業2005年、2008年、2012年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去除普通公共課、語言法規等文化課程,得到如表3的結果。
從表3中很容易發現,北京印刷學院在相隔的幾年內,通過修訂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增加“策劃專業方向”,的確增設了圖片攝影與編輯、技術編輯等與文創產業互通的課程,相應地減少或壓縮了一些其他課程。
2008年、2012年與2005年的課程設置相比,2008年增加或變化的課程有23門,2012年又增加或變化9門課程。仔細察看這些增加或變化的課程名稱,大多數還是屬于編輯出版類課程,如選題策劃、校對實務、期刊出版、版式與裝幀設計、出版物市場營銷、技術編輯流程模擬、出版物發行模擬等。屬于文創融合范疇的增加或變化課程,只有跨媒體出版技術、數字出版物創編、數字創意與設計、多媒體作品欣賞、多媒體出版物策劃、多媒體信息編輯與處理等6門。
由此得出,北京印刷學院編輯出版學專業雖然也在進行較大程度的課程設置調整,增加或變化的課程數量不少,但基本上仍屬于編輯出版類的課程范圍。可以這樣認為,北京印刷學院原來是一所工科院校,近年來在著力向傳媒類高等院校轉型,但其學科、課程和師資有限,為了揚長避短,編輯出版學專業采取突出專業課程重心、擴展專業課程外圍、適當增加文創融合課程的辦法,來適應文創融合時代的辦學發展及人才培養需要,這是正確的發展之路,值得類似的高校借鑒。
2. 南華大學的專業課程變化分析
作為友校,我們獲得了臺灣南華大學2005年、2008年、2012年的研究生全部課程,同樣是去除普通公共課、語言法規等文化課程,得到統計表表4。
通過表4可以看出,南華大學研究生的課程變化明顯,而且與北京印刷學院的課程變化形成鮮明對比。
數量上,2008年和2012年南華大學的課程共增加或變化了37門,其中2008年增加或變化9門,2012年則大幅度地增加或變化28門,力度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究其原因,這可能與該系所從“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學系”,更名為“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有直接關聯。
內容上,南華大學直接追蹤或引領文創產業,大量增加或變化文創類課程。如2008年文創類課程增加或變化的僅有藝文產業創新與管理、臺灣表演藝術管理經營、文化產業與設計、文化趨勢研究等4門;而到了2013年,竟擴展為一大群組,涵蓋了文化事業管理、文化創意產業、藝術行政專題、藝術行政專題研討、文化產業職涯管理、表演藝術與產業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群聚研究等多個方面,給人以應接不暇之感覺。
趨勢上,隨著南華大學將“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學系”易幟為“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自然在研究方向、課程重點、發展規劃上劇烈轉變。過去開設的編輯出版類課程雖然沒有全盤舍棄,可數量和比重已大大降低,新增加的課程幾乎是清一色的文創類課程。若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南華大學的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將很快形成自己的文創類課程體系,成為契合文創融合的典型,那么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從編輯出版類專業課程蛻變到“文創類專業課程”,著力打造名副其實的“文化創意事業管理”的嶄新專業。
四、簡要討論和結論
目前的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提倡貫徹大出版、大編輯思想,要求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就為此專業拓展專業課程提供依據。而編輯出版工作本身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分支,與其他的新聞廣播、攝影影視、廣告創意以及數字媒體等自然而然聯系在一起,大學課程的設置只要條件允許,各個專業包括編輯出版學專業與其他專業相融合,共同拓展學生的文化創意發展空間,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基于此,我們查詢各校課程,經過綜合歸納,形成了上列各表中的媒介知識類、傳播學類、新聞影視類、數字出版(數字技術)、攝影攝像類、藝術設計類、廣告創意類等眾多課程,再加上傳統的編輯出版類課程,新設立的純文創類課程,共同組成了文創融合背景下的編輯出版學新專業課程群,這種趨勢是必然的,完全符合文化發展融合的大趨勢。通過以上統計分析和歸納討論,我們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其一,體察編輯出版學專業最新的課程設置,很明顯地看出編輯出版學專業向文化創意產業全面靠近,并開始培養打通媒介界限,能夠進入文創產業這一更廣泛領域的新型人才,希望以此來助推文創融合。
其二,通過橫向與縱向的專業課程比較發現,在全球性文化創意產業大發展、大融合背景下,編輯出版學的大學教育早已暗流涌動,基本實現了自覺革命。文創產業所涵蓋的幾大專業從課程設置到內容傳授,都已悄無聲息地融合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之中。這種互融互通,對編輯出版學專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其三,從課程設置推而廣之到專業教育,編輯出版學專業應該自覺自愿地適應文創融合的發展需要,為華文出版培養高素質、寬口徑、復合型的文創人才。這些人才是編輯出版學專業人才,同時也應該是服務文創產業的通才。
總之,在文創融合的洶涌大潮下,作為支撐華文出版,培養和輸送專業人才的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呼應,目的是要加入文化創意產業,以拓展和豐富華文出版的文化內涵。但專業教育在文創產業中只能身居后臺,經過統計分析歸納,我們得出的最后結論是:編輯出版學專業通過課程設置在積極進行調整,以此來配合文創融合,雖說是暗流涌動,但也是明智之舉,是正確的發展路徑。
[1] 王彥祥.我國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規模調研和地域分布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1(11).
[2] 李建偉.媒介融合趨勢下的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3).
[3] 王彥祥,朱宇.編輯出版學研究進展(第二卷)[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