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旅行結束后,旅行才開始。食物所帶來的美好記憶,經常成為我旅行的任意門。
春天吃到三星蔥,腦海浮現一群媽媽們浸在池里洗蔥的身影;聞到盛夏的芒果香,想起在小琉球島上漫步的星光,還有陽光下大口啃咬芒果的痛快;龍眼盛產的立秋時節,我邊剝殼邊懷念臺南東山桂圓咖啡的香甜;凄冷寒冬喝著老姜香糖茶,彷彿聞到嘉義梅山炒香糖、滿室彌漫的香氣。那些散落在臺灣各地的美好味道,總是縈繞不去,如潮浪般輪流叩問,何時再出發?
書寫也是一種旅行,突破時空限制,讓記憶的重量在筆下釋放,遣飛揚的思緒在紙上滑行。旅程記憶太美好,每個故事,每種味道,每樣口感,還有空氣的氣味,甚至是每個人的微笑與聲音,都歷歷在目。然而寫這本貫穿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的書,卻也讓我靈肉分離,飽受折磨,呈現時序錯亂的狀態。凄冷寒冬,遙想芒果香氣;夜半春雨,虱目魚魚肚的肥嫩滋味揮之不去;夏陽逞威,我疾書阿公到東港買烏魚子的身影,懷念烏魚子配水梨;秋風沁涼,隔海想吃馬祖的黃金地瓜餃。讀我每篇初稿的妻子,總在深夜時想吃我書寫提到的食物,然后嗔怪我為什么沒帶她去,何時要帶她去,接著兩人開始絮絮討論起共同吃過的食物,以及彼此的飲食經驗與回憶。
攝影大師李屏賓說:“只要一點點光,就能帶我們去遠方。”每個滋味都像光一樣,帶我們遠走高飛。經過節氣、土地與農人的孕育,讓這些平凡食物創造不平凡的感動,傳達一種久違的真誠。最遙遠的距離,其實不是空間,而是時間。我突然驚覺,為什么消失已久的童年記憶,會因為食物與書寫過程,讓記憶潛流如小河,將當時的聲音、光影與氣味,如電影蒙太奇般在我腦海中繚繞重現。意大利慢食運動發起人卡羅·佩屈尼,在《慢食新世界》說,味覺,既是味道也是知識。其實,味覺更是故事,甚至是一場壯游,壯闊的不是看得見的距離,而是飲食文化與本土節氣交融的歷史縱深。
我在臺灣的多年行旅,也是一種解放。從一個穿優雅合身西裝、在豪華企業總部侃侃而談的資深財經記者;轉為重視簡約潮流,跟明星、精品為伍的時尚雜志副總編輯;再變為穿著Т恤短褲的在地旅游記者,過著前一夜在鄉間小巷狂飲暴食,隔天清早在田間或海邊揮汗慢跑的日子;一直到離開職場成為自由人,更自在地書寫、演講與擔任顧問,聽故事,說故事,也教人說故事。生命的華麗,在于豐足的靈魂,也根植在與土地的感情,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我記得我工作過的時尚雜志主管,聽到我從事在地旅行報導之后,有點不解與略帶揶揄地說,你變成國民旅游達人啦。我不是要成為另一個“歐吉桑游臺灣”,如趕集般千篇一律地走馬看花,而是謙卑地重回鄉土去學習與體驗,找到臺灣的深度魔魅與生命厚度,也找到改變的方向跟能量。我愛,我快樂,我想改變,也參與改變,不只讓更多人驚艷與感動,更要行動。我從每趟行旅與飲食尋味過程中,找到驕傲的能量,再將這種感受體驗化為故事、文字、美學與創意,增加文化底蘊,提升深度與溫度,讓更多人去抒情,去共鳴,去行走,去改變,更去愛。
節氣,就是我在旅行中所發現的一個有趣且耐人尋味的主題。氣候風土交互沖擊與激蕩,讓臺灣永遠不老。臺灣文學先驅龍瑛宗,曾經到鵝鑾鼻游歷,他在1941年《南方的誘惑》這篇隨筆寫著:“在南方是沒有衰老的。它恒常地只有綠色的青春而已。”永不衰老的節氣之歌,綠色的青春大地,共釀的風味細節,就深藏在歷史文化中。我沒有刻意循著節氣之路行旅,而是過去長久累積的經驗,指引我追尋最豐盈的滋味,才知道節氣就是調配風味的魔術師與影武者。節氣不是老掉牙的落伍名詞,而是從時代高速列車掉落的珠玉。節氣教會我的,是一種慢食態度與智慧,順著大自然的節奏、土地的心跳,加上農人虔誠的巧手與耐心,就會吃到臺灣最飽滿的靈魂風華。節氣食游,是一種重新認識臺灣的快樂方式,能夠對臺灣風土的感受更細微、更敏銳,創造屬于臺灣的物產質量跟生活質量。
這本書,希望邀請讀者和我一起出發,跟著節氣老靈魂的腳步,找尋久違的味道,緩慢咀嚼歲月的芳香,建立屬于自己的鄉愁坐標。最悠長豐滿的臺灣味,能牽引我們去更遠的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