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摘類期刊的市場中,大批新生力量的加入使文摘期刊市場變得更加多元、更加細化,這對于整個文摘期刊業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了繁榮背后潛伏的危機。
目前,國內文摘期刊仍處于平穩發展與市場洗牌雙線并進的格局之下。在新媒體的浪潮下,作為信息集大成者的文摘期刊,如何應對同樣以海量信息和精確檢索著稱的網絡媒體?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求生存、謀發展?筆者從文摘期刊自身入手,分析文摘期刊的生存環境、發展現狀、面臨的危機,以及新媒體對文摘期刊發展的影響,從而嘗試探索一些對策。
新媒體浪潮下文摘期刊的困境
在文摘期刊的市場中,大批新生力量的加入使文摘期刊市場變得更加多元、更加細化,這對于整個文摘期刊業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了繁榮背后潛伏的危機。與原創期刊相比,文摘期刊具有稿源充足、操作簡單、進入門檻和成本都相對較低等特征。這樣的特征使文摘期刊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問題。首先,內容同質化。縱觀創效的文摘雜志,不管是老品牌還是新力量,唱主角的仍然是人生勵志類。相近的內容定位,相似的編輯模式,相同的稿件來源,最終導致這些雜志“千刊一面,千刊一文”。其次,缺乏獨創性是文摘期刊發展中的一大致命傷。被動地選稿、被動地摘錄使文摘期刊的內容質量取決于稿源的好壞,對供稿方的依賴性強。這導致各期的內容質量良莠不齊,而且使文摘期刊難以突破自我,難以尋求更新和更好的發展空間。再次,現今社會信息處理整合篩選并非文摘期刊的專利,加之社會上可供文摘期刊刊登的好文章在一定時期內是有限的,文摘期刊尤其是綜合文摘期刊過多勢必造成讀者流失和內容撞車,進而導致文摘期刊發行量和收益的普遍下滑。由于市場蛋糕的大小是不變的,新媒體的出現必然與傳統媒體產生競爭,分流一部分受眾。讀者數量的減少,必然會影響傳統文摘期刊的發行量,進而影響到廣告等各個方面。
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和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形式正在飛速改變著人們的閱讀行為。當下,以網絡為主的新媒體的信息海量,加上傳統媒體借助網絡發展其電子版、網絡版,在電腦和網絡的普及下,其新鮮體驗和獲得信息的快捷度,對受眾會產生極大的吸引力。新媒體以其成本低、傳播速度快、便于檢索、范圍廣、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等特點,迅速占領了讀者的閱讀市場。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也促使讀者認知方面的改變,這對傳統的文摘期刊來說是致命的沖擊力,使得傳統文摘期刊的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
新媒體浪潮下文摘期刊的出路
在信息時代,人們對信息的時效性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經常說沒有了時效性,新聞就失去了意義。事實上,目前我們面對的問題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過剩,很多信息的價值并未得到完全開發,信息堆砌成了目前新媒體發展之后面臨的新問題。要使信息的價值最大化,更好地傳播給讀者,更吸引讀者,就需要編輯進行高質量的策劃和編輯加工。因此,越是在資訊極度豐富的情況下,人們越是需要高質量、能沉淀下來的媒體表現形式。筆者認為,面對新媒體浪潮的沖擊,文摘期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轉型:
第一,文摘期刊必須具有思想的力量才能對讀者產生影響。要增強文摘期刊的思想性整合力度,加強雜志本身的思想性、個性,提高文摘期刊編選的技術含量,主動進行內容策劃。文摘期刊向來以信息量見長,以“雜”為特色,但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如果仍然一味地滿足于“雜”,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大,很容易讓讀者覺得缺乏重點、缺乏深度,使文摘期刊的特色變成了自身的短板。傳統的文摘期刊不能停留在僅僅提供信息、滿足閱讀的層面上,而必須運用自己獨特的觀點、視角、思維,進行巧妙策劃,以深刻的編輯方式促使讀者思索,拓展讀者思路,開啟讀者智慧,提升讀者境界,從而鑄就自己獨有的精神內核。帶有明顯策劃意識的編輯方式能夠使相對滯后的文摘內容更加鮮活,更多地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雜志應是“雜”而有“志”的,其“雜”反映的是共性規律,其“志”表現的是個性法則。要加強文摘期刊的“思想性”整合力度,除了保持“雜”的特點,還要在“志”上下功夫。“志”如一條紅線,是雜志的個性和特色的脈絡,貫穿其中,融為一體,終成風格。具體表現在立場、態度、觀點等方面,用個性的方式映襯個性的特征,升華為雜志的風格和特色。具體操作上,就是要增強策劃因素和編輯力度,實現“優選”,把文摘期刊整合信息的功能發揮到最大,以此形成雜志獨特的風格,培育品牌的差異競爭力。
第二,稿源質量決定期刊的發展。對于文摘期刊來說,原創應該是一種獨具特色、精益求精的編輯方針,原創作品必須是轉載作品所不可替代的精品,這樣的原創才有意義。要保證原創作品的“獨特性”和“精品性”,必須有一流的編輯策劃和一流的作者隊伍。這樣的原創作品才能為文摘期刊塑造并不斷強化自身特色和風格作出關鍵性的貢獻。在開發原創稿源方面,《讀者文摘》的經驗可供參考和借鑒。《讀者文摘》的編輯曾多達200多人,而且特約編輯和作者均是各個領域的專家,這些專家的文章使文摘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讀者文摘》在美國擁有35家雜志的獨家轉載權,幾乎涵蓋了所有美國大牌雜志。目前在我國,獲取獨家轉載權對于許多文摘期刊來說幾乎不大可能,但也應通過聯系簽約作者與一些報刊建立戰略聯盟等手段,積極拓展稿源,才不失為比較現實的解決方案。在開發原創稿源和挖掘作者資源方面,國內也有成功的例子。早在2003年,為獲得國內一流作者的支持,與作者建立起長期的信任與合作關系,《讀者》便和121位國內知名作家簽約。在多媒體出版勢頭不斷壯大,數字版權問題頻頻涌現的新形勢下,《讀者》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危機和機遇,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簽約活動,與國內700多位華人作者進行了簽約或重新簽約。這在《讀者》的發展歷史上是重要的一步,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按照《著作權法》依法辦刊。主動出擊,進行一些有益嘗試,比如,做多種媒體的版權代理。在現行《著作權法》條款下,文摘期刊可以十分輕松地轉載他人作品。隨著知識產權意識和供稿方版權意識的增強,以及《著作權法》的不斷完善,轉載使用首發作品的限制會越來越嚴格,因此要未雨綢繆預先制定對策。根據美國《讀者文摘》的經驗,有專家指出,文摘期刊可以通過加強與原創報刊的合作,同時嘗試與一些報刊建立戰略聯盟以便繼續轉載。就目前情況來看,在我國當下的條件下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因為建立戰略聯盟更多只是文摘期刊的一廂情愿。文摘期刊在發展過程中,很多作者和刊社都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與合作關系。面對一些作者對其作品的版權維護訴求,尤其是數字版權維護訴求,文摘期刊應該把握時機,基于作者對該文摘期刊品牌的信任和在讀者中的美譽度,以及海量的作者信息資源,將自己拓展為文字作品的版權代理。通過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授權,取得自身合法使用作者作品的權利,同時作為中介,向其他媒體,尤其是新媒體輸出具有版權授權的合法數字作品。這樣,文摘期刊不僅能夠消除未來發展的巨大隱患,掌握內容資源的使用權,同時還為自己開拓出一個更寬闊的商業空間。
第四,品牌延伸的打造。在文摘期刊數量日益增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前提下,為期刊塑造清晰有力的品牌個性,無疑可以使讀者更深層次地感受品牌,從而使品牌獲得穩定的市場份額。品牌濃縮了社會價值,消費者通過購買和使用特定的品牌,自身也獲得了品牌象征的價值。因此,消費者總是傾向于選擇那些與自我概念具有一致性的個性品牌。在目前信息眾多、人們對閱讀開始厭倦,已經把選擇閱讀產品當成負擔的時候,品牌會發揮其特有的作用。文摘期刊的品牌價值根本在于辦刊人要在期刊和讀者之間建立起穩定而持續的交互關系,也就是讀者對刊物難以割舍的體驗。從某一方面講,文摘期刊也會在讀者對品牌的信任和依賴中得以生存。此時,文摘期刊可以發揮其編選優勢,通過高品位、新視角、深剖析等優勢重新獲得讀者的信任和依賴。
第五,適時調整思路,走多種媒體相結合的道路。目前,傳統出版單位對數字出版的重視程度有了明顯提升,在數字化大潮前,怎么轉型和盈利模式如何搭建是他們最關注的兩個問題。出版業必將長期處于一個多媒體的時代,傳統的紙質媒體依然有長久的生命力,但傳統的文摘期刊只有發展自己獨具的特色,并吸取新媒體期刊之長,才能在相當的時期內立于不敗之地或與新媒體期刊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目前很多主流雜志都在新媒體出版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傳統文摘期刊的變革,必須走向一種以紙質媒體為主打、多種媒體為輔的全新型復合媒體。
(作者單位:讀者雜志社《讀者》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