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駘蕩的季節,開卷閱讀,是一件愜意的事;更何況,是展讀年輕學子披露其成長歷程的文字,一路上,總能與青春作伴。
一只學飛的小鳥,起點卻不低。自幼,趙轅尊就喜歡動筆。書中篇目,大部分是他自己出題作文,小部分是學校命題作文。看得出來,其感受,首先來自生活。游覽多,接觸面廣,使他的思路,遠較一般學生為寬。十歲以前,他已到過不少名山大川,《岳麓山》《洞庭湖》《赤壁記》《敦煌莫高窟》《武漢游》《云貴之旅》《新疆大巴扎》等,錄下了他稚嫩的足跡。《我學英語》《踢足球》《海倫公園看老頭下中國象棋》《“西邊”的夕陽》等,記下了他從日常學習、生活中捕捉的靈感。課外閱讀,是趙轅尊作文素材的另一來源,綜覽初中三年級下的作文,全是讀書筆記。《敵后武工隊》《回憶拿破侖》《伊索寓言》《苦兒流浪記》《笑面人》《基度山伯爵》《金銀島》《第三帝國的興亡》《達爾文》……書讀得真多!我注意到,他讀了《外國幽默故事選》后,這樣說:“我天生就是一個幽默的人”,“一切的不適意,都因為得了幽默,而變得喜氣洋洋”。能用“幽默”化解人生的不如意,小小年紀,內心有點強大。他的文字,是流暢的,音質顯然屬于童聲。這里,沒有庸俗勢利,唯有天真無邪。一顆躍動的童心,漏泄在文字里,像清泉里的月光,斑斑點點,讓老夫我,也遐思悠悠,回憶起遠逝的童年來。
進入初中、高中,趙轅尊的目光,越過了螞蟻、田雞、小魚兒,開始關注民生,對社會問題發言了。《精英的返鄉熱》中,他感嘆:外地來滬的人才,“他們曾經懷揣著夢想與癟著的錢包,來到一直憧憬的大城市里,最終,卻拿著厚了沒多少的錢包與支離破碎的夢想,離開了這里”。《磁懸浮的思考》中,他發問:“這么一小段路,坐磁懸浮能比乘車快多少?這么貴的票價,有多少本市人會去坐?這么偏僻的位置,能吸引多少游客?成本能收回百分之幾?”《屬于誰的富士康》指出:“十三位跳樓身死的員工,以最后的搏擊,撕開了厚厚的烏云,讓地上的人們明白,淌著血的過去,終究只是行將結束的極夜。”《孔子誕辰的去從》認為,將教師節與孔子誕辰重合,并不會使它們的現實意義或紀念意義有所增加。一句句,少年老成的話,分明是托腮沉思的產物,意味著:靈魂從此有了擔當。
這些作文的背后,一定矗立著什么。事實證明了我的直覺:趙轅尊從家庭教育中,汲取了正能量。他的爸爸是歷史學家,著述豐富,十卷本《大三國》,重寫了“三國”歷史;他的媽媽學識也不淺,對《漢書·五行志》的研究,發前人所未發。浸潤于歷史的他們,也許是從史鑒中明白,父母對孩子,要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主要是“教思維”,至于具體如何學,是孩子自己的事。他們教孩子掌握觀察問題的角度,比如,歷史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男人的力度,等等。方向明確,責任明確。孩子向上的欲望,便自己“蹦”出來了!請看趙轅尊的獨白:“人生的每一秒都是懦夫與強者的岔路口,分別通往自內至外的腐朽與轟轟烈烈的燃燒。”(《生活的常態》)一顆心,渴望燃燒。
現在,可以咂摸一下本書的書名了。《一個理科生的作文印跡》——似乎在挑明:文科與理科之間,既對立、又統一。文科運用形象思維、發散思維,理科運用邏輯思維、線性思維。兩邊的思維,是兩股道上的車。但文理兼顧,可以做到;文理互補,更是不爭的事實。兩手硬,無疑對兩者,特別是理科,更具好處。華羅庚的文學想象力,對“多復變函數”的表述,顯然有用;蘇步青的詩歌表現力,對“微分幾何學”的描述,亦非多余。如今有些博士、碩士,寫文章不理想,本科生就更不用說了。這與他們從小不重視作文有關。趙轅尊給他們上了一課。他小學時就是金牌學生,作文水平一路領先,數學也始終是尖子,直到獲得借以保送北大的數學競賽一等獎;而且活得從容,沒有氣喘吁吁。這本作文集,也是對“文理絕對分家論”的善意批駁。趙轅尊留下了《一個理科生的作文印跡》。今后,會不會有其他學生,留下《一個文科生的數學印跡》《一個文科生的物理學印跡》?
文理交融、突出重點、全面發展,總是誘人的風景。愿在此,為新芽的冒出,敲敲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