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布迪厄,法國社會學家。《世界的苦難》是其晚年的一本代表性著作, 盡管這部煌煌巨著看起來似乎因過于“沉重”而令人卻步,但了解這部著作,對于我們理解晚期布迪厄的理論乃至他的整個思想體系和學術生涯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從方方面面展現出來的社會各種疾苦,令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被疾苦麻木著,嘗試著其中的滋味。一想到這些,讓我們不得不提及布迪厄的《世界的苦難》這本書。近些年間,布迪厄的作品被廣泛的譯制出版到中國,其所強調的理論和提出的概念被我國眾多的有學之士所運用并進行研究和發表。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人們思想的不斷進步,布迪厄的早期以及中期的理論思想已經隨著社會大潮的變革而逐漸轉化。布迪厄在晚年時提出的學術理論和政治立場在人類的社會學界和文化研究等領域中更加顯得鋒芒逼人,更加確立和穩固了布迪厄作為公眾著名學者的堅定地位。《世界的苦難》作為布迪厄在晚年創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它的創作形成了布迪厄在社會學界和文化研究進行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
《世界的苦難》這本書的創作,其內容向全人類展現了普通人民群眾在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經歷,啟發了人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追溯。作者以其細膩的情感和認真的觀察及傾聽,總結和探討出人們與社會的復雜關系,也肩負起了對于社會學領域的政治研究和道德意涵。這本書不僅只在于它所闡述的理論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學術理論在實踐中的價值關懷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政治效益。對于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都能以布迪厄所創作的《世界的苦難》中所堅持的學術立場來進行詮釋和闡述,“捍衛理性的現實政治”是展示布迪厄作為一名科學研究者、政治學者及知識分子的精神理念的強大支柱。也就因為如此,布迪厄的著作《世界的苦難》所揭示的社會苦難以及對社會苦難的研究附有豐富的理論價值,作為學者體現出的學術操守和道德理念,對還處在轉變時期的中國社會環境下眾多學者的社會學理論和實踐研究起到了啟迪和開拓的作用。
布迪厄晚年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就是對社會苦難的探索和研討,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實踐,他終于在1993年出版了這本多達千余頁的著名作品《世界的苦難》。此書的出版上市,馬上引起了當時全法國學術界的激勵反響,并在同一時間內登上了法國最暢銷書排行榜。《世界的苦難》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與民眾在種族歧視、社會團結和社會公平等問題上產生共鳴,引發了法國民眾的討論熱潮,該書的出版成為法國歷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歷經六年后,《世界的苦難》的英文版本由英國的政治出版社和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分別引進出版到英國和美國,引起社會民眾的一次全面大討論。
《世界的苦難》是布迪厄晚年作品中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相對于這本書著作形式的獨特而言,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書中所蘊含的豐富學術理念和對現實生活的重大意義。在這本書中,布迪厄以生動和深入生活的訪談形式來對普通人在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痛苦一步步的展開探索。以多個細小和卑微的小故事,講述各個階層、各個行業中人們所承受和感觸的生活疾苦,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對大量資料的收集,向人們揭示出卑微的個體人與社會大家族的組成和變化之間的內在關系。大篇幅的對社會高層人員、中產階級群眾以及無產階級群眾等社會存在的不同階級的多個職業和各式人群進行了訪談,訪談內容以最初的形態盡可能的原封不動,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滲透出作者的中心思想,將普通人所受苦難的社會根源和政治根源展現得淋漓盡致。千萬人的命運安排和真實生活寫照,使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歷史長河中,人類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和推動者。
布迪厄作為法國現代最著名的社會學家、思想家和人類學家之一,他的學術理論被廣泛的引用。他創作的《世界的苦難》作為傳世佳作,對其在書中闡述的當代社會所遇到社會苦難的原因歸罪到新自由主義是否使新自由主義者蒙受了冤屈,和對此項研究是否在方法論上引起了爭議這些都先放在一邊,這本書無可厚非地展示了鮮明的特色和重要的理論依據。就像本書簡介中所介紹的,這本名著的面世,最主要的貢獻不僅僅是為社會學者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分析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的獨到方法,同時也為眾多的政治學者們提供了一種參與政治的實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