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阿拉伯人來說,如何加強與外界文化溝通和交流進而實現文化認同,向世界展示阿拉伯文化的真諦是十分必要的。
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中指出未來世界的格局由幾種主要文明組成,它們之間的交流、融合與碰撞會給世界帶來相應的變化,在這其中,也包括阿拉伯文化。近年來,人們對阿拉伯文化有些誤解,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阿拉伯文化值得探討。
很多時候,人們誤將阿拉伯文化等同于伊斯蘭文化。盡管阿拉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有巨大的相似性,盡管阿拉伯人也大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兩者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阿拉伯文化是指阿拉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生活中形成的生活和生產形態、思想觀念、意識形態、道德風俗、制度文化等的綜合體系,而伊斯蘭文化不僅局限于阿拉伯民族,而是全世界范圍內穆斯林文化的總體成就與概況。也就是說,阿拉伯文化是地域概念,伊斯蘭文化是宗教概念,雖然二者有很多相似的文化事項和組成部分,但二者本質仍是不同的。
回顧世界史,其實,阿拉伯人十分重視對真理和智慧的探索。他們強調求知精神,而正是因為他們熱愛學習,努力進取,才促就了文化的繁榮發展。阿拉伯人在中世紀建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在公元8世紀到12世紀之間達到繁榮頂峰,阿拉伯人建立的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出現了多個文化中心,并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12世紀時阿拉伯文化已經十分繁榮并成熟,在數學、天文學、地理、物理、醫學、史學、文學、藝術乃至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還是“文明的荒漠”。
阿拉伯人在傳承西方文化成果和促進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在中世紀阿拉伯人展開了翻譯運動,涉及范圍很廣,翻譯了波斯經典,并借鑒波斯文化的經驗來進行制度文明建設;將一些來自印度和中國的典籍傳播到西方,極大地促進了文明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翻譯并保存了古希臘、古羅馬典籍;阿拉伯人在東西方交流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入歐洲,極大地推動了歐洲科技的進步和打破封建牢籠的步伐,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時,阿拉伯人也保存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成果。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整個西歐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許多古代文化典籍遭到破壞和流失,其中一些經典經由拜占庭帝國進入阿拉伯,阿拉伯人對這些經典進行編譯、整理和研究,正是通過這種創造性勞動,許多古希臘和古羅馬典籍得以保存,為西方世界的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基礎。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阿拉伯文化強調和諧,在人際關系方面,重視道德規范的作用,認為人類同源共祖,理應和諧友好,尤其是穆斯林之間更應該建立兄弟般的友情,應該相互幫助,相互扶持。阿拉伯文化還特別重視社會秩序,強調社會秩序。在家庭關系中,注重長輩的權威和力量,重視對家長的服從;在社會關系中,強調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在家庭中,強調兒女要孝敬尊重父母,不能隨意忤逆父母之意,而家長要善待子女和親屬,憐恤鄰人,寬容對待奴仆。在社會交往中,官員必須堅持原則,守信克制,而不是玩弄政治權術,違背政治道德,下級應該服從上級,同時上級也要尊重下級。這種觀念被《古蘭經》教義升華為穆斯林必須遵從的準則,以宗教的力量來加強社會的和諧?!豆盘m經》對于穆斯林應該遵守的準則規定的非常詳細,大到治國方略,小到為人處世的準則都有相應的規定,伊斯蘭教本質上是要求人們成為遵紀守法的“良人”,并且通過道德準則和社會規則來約束人的行為,建立和諧社會。
阿拉伯人還擅長將學習和創新結合起來,阿拉伯帝國在建立過程中,征服了希臘、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較發達的地區,而在征服過程中,阿拉伯人并未摧毀當地先進文化,而是加以學習和吸收,極大地豐富了自身的文化。
總而言之,正確認識和對待阿拉伯文化是值得現代人深思的問題。對于阿拉伯人來說,如何加強與外界文化溝通和交流進而實現文化認同,向世界展示阿拉伯文化的真諦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