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編輯工作者閱讀經驗 “期待視野”的培養,是一個編輯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編輯“期待視野”的提升可以直接促進讀者“期待視野”和作者創作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科技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編輯工作 期待視野 編輯素質
審稿是編輯工作者最常見、最大量的日常工作之一。一篇文章從初投稿到成為印刷品出版發行,一般要經過編輯審查、初審及專家審稿等3次以上審稿。審稿雖然體現為編輯工作者對稿件的閱讀,但這種閱讀,又是編輯工作者在特定動機的支配下、在特定心境的影響下、在特定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編輯工作者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的培養,是一個編輯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編輯工作者“期待視野”的培養,對審稿意見的提出具有積極意義。
一、閱讀經驗 “期待視野”
“在閱讀之先及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于個人與社會的復雜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既成的思維指向與觀念結構,讀者的這種據以閱讀文本的既成心理圖式,叫做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簡稱‘期待視野’。任何讀者總是帶著自己的認知圖式去閱讀,這種‘期待視野’潛存于讀者的大腦中,支配著閱讀活動的全過程。”[1] 在閱讀過程中,這種期待不斷被證實和打破,讀者便融入作品之中,進而解讀和理解作品。“編輯‘期待視野’主要是編輯在以往審讀、編輯稿件中獲得并積淀下來的對來稿的審美價值的認識和理解,還包括編輯的學術水平、教育背景、生活閱歷、閱讀記憶、審稿能力、個人喜好甚至當時的個人情緒等。”[2]
二、“期待視野”對編輯工作的影響
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的形成主要與三方面因素有關。首先是由生活實踐和文化教養形成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其次是一定的專業素養;再次是特定的生理機制,即讀者的性別、年齡、氣質類型等生理特征。正是由這些源于世界觀、人生觀、藝術素養和特定生理機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經驗,逐漸形成了讀者閱讀活動中的某種心理圖式,這便是“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又可分為“個人性期待視野”與“集體性期待視野”。前者是指一般讀者在閱讀某一具體作品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期待視野”,后者則主要是指專門從事研究和批評的特殊讀者所擁有的“期待視野”。“個人性期待視野”往往是簡略狹隘的,其中不無個人性的偏差與興趣。“集體性期待視野”是宏闊深廣的,具有某種廣泛的社會共同性,其既具個人性,又有包容性與超越性[3] 。“期待視野”是西方“接受美學”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屬方法論范疇,是讀者結合社會歷史意識、民族心理、個人審美意識、認知意識、道德意識和文化素養等進行閱讀而產生的綜合性反應。“期待視野”的培養關系到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和發展,與人的感知力、洞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體驗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的提高關系密切,是伴隨編輯工作者身心發育與成長過程的一種長期的循序漸進過程,因此,“期待視野”的培養在稿件審閱過程中的價值與作用理應受到充分重視。
1.“期待視野”對編輯審稿的影響
編輯工作者審閱稿件的標準,是一定時代、一定階層的人們據以分析、評價和判斷稿件作品有無價值和價值大小的尺度和準繩。編輯工作者在審讀新稿件的時候,由于“期待視野”的影響,編輯工作者的“審美經驗”也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編輯都會否定先前的接受經驗,并由新的審美經驗產生新的接受意識。因此,“編輯‘期待視野’也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動態結構,會隨著每一次新的編輯實踐而有所變化……編輯‘期待視野’的提升可以直接導致讀者‘期待視野’和作者創作水平的提高……其次,由于編輯在編輯關系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中介和把關作用……因為只有編輯整體素質得到提高,編輯‘期待視野’才能獲得提升,讀者‘期待視野’和作者的創作水平才會隨之水漲船高,整個社會的文化事業才會有所進步。”[4]
2.“期待視野” 對審稿意見提出的影響
“期待視野”這個提法來源于文藝學理論,但在閱讀其他資料,如報刊、專業文獻時同樣適用。編輯工作者在審閱稿件時,通常是作為稿件的第一讀者來審讀稿件,而了解稿件審讀對象是審閱稿件的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成了無的放矢。這里的了解首先是閱讀,然后是分析,再到閉卷而思,把對稿件的理解、判斷、感受等一并結合起來,評價了解稿件的精彩之筆在哪里,遺憾之處又在哪里。“了解稿件,就是要了解作品的成敗得失,了解作品的價值意義”,在審讀稿件時,編輯工作者若能做到孔子論學所要求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的程度,那么,提出審稿意見就能真正得心應手、情理其中。只有對稿件作品了然于心,才能在提出審稿意見時應之于手。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深入審讀,切實了解,研究其相應的審讀對象,以求厚積薄發。俗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閱讀,特別是精細的閱讀對審稿意見提出的重要性。
三、編輯工作者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的培養
在稿件審讀過程中,“期待視野”都在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編輯工作者要不斷培養、提高自己的“集體性期待視野”,才能在社會的文化締構中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具體來說可從以下方面培養編輯工作者閱讀經驗“期待視野”。
1. 掌握所審讀學科的新進展
“期待視野”不是一成不變的,編輯工作者的“期待視野”也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姚斯認為既定的“期待視野”與新審讀對象之間存在一個審美距離。每次對新審讀對象的接受,都會否定先前的接受經驗,并由新經驗再產生新的接受意識,這就造成“視野的變化”。因此,編輯工作者在大量審讀稿件的基礎上,才能了解本學科的新進展、新研究,把握熱點問題,不斷發展、完善自己的“期待視野”。正如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所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園照之象,務先博觀。”這可視為(專門化讀者)編輯工作者在閱讀稿件時具有廣博內涵的“集體性期待視野”發揮作用的表現,并進而培養出敏銳的鑒別力與判斷力。
2. 了解相關的背景材料,深入理解稿件
了解相關的背景材料:如作者的經歷、寫作背景等,可依據“背景材料”來解讀稿件。解讀稿件必須能對其內在的類型、結構、層次、寫作風格特征、學術水平等內容美與語言、結構等形式美進行感知、理解、評析,也即審美。編輯工作者掌握了這些與稿件相關的材料,閱讀時困難就會少一些,對稿件的理解就會更準確深刻一些。如果僅憑文字知識、學科領域的一般理論、基本原理和相關知識,我們讀出的只是稿件的表層意思,而讀不出深層意味。
3. 提高文學素養,提高鑒賞水平
要熟知并掌握文章、稿件常見體裁、寫作技巧、創作規律等相關學科文體的主要特征。這樣閱讀時就會有選擇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讀審讀對象,通過學習和熟悉相關學科的發展歷史而對優秀稿件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與把握。因為任何審讀對象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都與作者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聯。編輯工作者只有廣泛深入地積累相關學科知識、基礎知識和審美知識,大量、反復地閱讀高水平稿件,建立和完善認知心理結構和審美心理結構,對稿件的內容、形式等方面的認識只有在“期待視野” 不斷發展和完善過程中逐步深化。相應的,編輯工作者的內在圖式(期待視野)不斷調整、重組,日臻完善,在“期待視野”的形成變化中不斷培養閱讀能力,鑒賞水平也將逐步提高[5] 。
4. 提高審美品位,培養審美接受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
“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手段”要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即“為獲取信息而閱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對一篇文章只要多讀、熟讀就能大有益處,不用解說,自曉其義。因此,編輯工作者要帶著明確的目的,來選取最佳的讀法,專心致志地、自覺地去讀,邊讀邊議,比較異同,質疑解難,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審美活動都是以人們對審美對象的直接感知開始的,并在全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因此,這就要求編輯工作者不僅要探尋有豐富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更要對稿件的思想內容有深刻的領悟,從而把被動的審美體驗轉化為主動的審美意識。通過學習如何欣賞和評價稿件而知道稿件判斷的基本原理和標準。通過發現審美對象,展開審美鑒賞、激發審美情感,進行審美體驗,進而形成主動的審美意識。
由此可見,一個編輯工作者不但要掌握所審稿件學科領域的一般理論、基本原理和相關知識,而且還應更具體、更深入地理解稿件的樣式、類型、結構、層次、寫作風格特征等,并進而具有較強的分析、審閱稿件的能力。一個編輯工作者如果對稿件沒有具體、深入的體會和領悟,不會分析評價、審閱稿件,并給出恰當的審讀意見,那么,這個編輯工作者很難說是合格的。因此,對于編輯工作者而言,單一的學科理論或專業知識理論,都很難達到編輯工作應有的高度和深度。編輯工作的性質決定了編輯工作者需不斷培養自己的“集體性期待視野”,審稿的“全新視野,需要用豐富的閱讀實踐,寬泛的學科知識,厚實的生活閱歷,鮮活的創造思維來充實和保障”[6] ,需用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乃至非學科的學識結構和活躍思維來審讀稿件,這樣才有助于科技文化的繁榮發展,有利于推動文化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云南中醫學院學報》編輯部)
[1] 姚斯,Hans Robst Jauss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340-345.
[2] [4] 趙均.編輯出版學中的“期待視野”[J] .中國出版,2010(4):44-47.
[3] [6]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 . 2007:334,374.
[5] 張心科.從接受美學談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詳細內容 [EB/OL]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