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案例研究法,從課程設置和進度的角度,探索導致技能學習存在問題的若干原因,并結合具體案例,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總結,提出相關建議,期望能給一線體育教師提供幫助,提高體育課技能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設置;技能教學;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1-0015-02
運動技能是學生在學習和鍛煉中完成動作的能力,反映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實現目標的重要途徑。目前,關于技能教學研究多側重于課堂細節和練習方法、手段上,對于課程設置和進度上的研究較少,本文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突破,提升技能教學效果。
一、技能學習持續時間不足,建議單元之間組合教學
案例呈現:在五年級實心球投擲教學中,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安排約6課時的教學計劃,每周3節體育課,兩周時間即完成了實心球教學任務,隨后轉入下一項目的教學。
存在問題:依據運動生理學原理,運動技能的學習需要經過一定階段和時間的積累,尤其是實心球這樣一個技術性較強的項目,需要通過反復、持續的練習才能建立動力定型,形成自動化技能。但在現實的體育課教學中,很多項目的技能教學都是集中在一至兩周的時間內,然后完成相關測試,結果看似很多學生能夠達到預期目的,完成預定動作,可實際上由于缺乏持續性和時間積累,這種技能的獲得很多時候是外在的假象,沒有真正達到自動化階段,經過一段時間后將會出現運動技能的退化現象,到下一個學期,技能退化的也差不多了,還得重新從頭學起,不僅造成了反復學習的現象,還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對策分析:根據以上現象,可變換教學策略,將一個主題單元的技能教學拉長時間布置,不要集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可將兩個或更多的單元混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比如:將籃球運球、跳躍、實心球三個單元組合,每周三節體育課,每次課安排一個主題內容,并結合課外活動加以適當拓展,三項內容學習完約需要6~7周的時間,在這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三項技能每周都有練習,拉長了學習的時間,符合運動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讓學生有消化吸收的緩解過程,有助于運動技能自動化的形成,從而提DvFGfPRn7e1HfIc40l4ihg==高技能學習的實效性,避免重復式教學。
二、單元缺乏整體設計,建議采用結構化教學
案例呈現:在小學二年級《跳躍》單元教學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逐項進行教學,一個課時完成一個單項,如:第一課時雙腳跳,第二課時單跳雙落,第三課時單雙腳連續跳,第四課時立定跳遠,第五課時完成相關測試。
存在問題:這種教學形式看似合理、有序,但卻存在一定缺陷,沒有考慮單元內各項技能之間的關聯性,沒有充分考慮各種跳躍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將各種跳躍形式所具有的共性原理教給學生,學生在學習時由于缺乏對知識的理解,也就不能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不利于學生自我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
對策分析:筆者主張采用結構化教學,將整個單元知識和技能看作一個整體結構,分析單元內各知識技能的內在聯系,將結構性知識交給學生,使學生理解、學會該結構,接下來再指導學生運用該結構,最后完整呈現單元知識、技能,即達到“學結構,用結構”的有效模式。在上例中,教師首先選擇單腳跳,分析跳躍的基本結構原理,跳躍是由“助跑(預擺)、起跳、騰空、落地”四個緊密相連的環節組成,向學生闡述各環節的作用、價值以及練習方法和注意事項,使學生明確并掌握要領和方法,那么在其他形式的跳躍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指導和點撥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該結構,讓學生進行自主和探究學習,學會各種形式的跳躍,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習效果,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內容目標制定模糊,建議目標、內容明確細化
案例呈現:筆者曾先后不同時期聽過兩節《快速跑》教學課,一節是小學五年級,一節是初一年級,兩節課從內容和目標上來說,沒有本質區別,基本都是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跑的技術,發展速度素質,培養優良品質,只是依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選用了不同的教學手段。
存在問題:現在很多地區都出現這樣一種狀況,學生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重復學習某項技能。新課標(2011版)雖然將“內容標準”改為“課程內容”,但并沒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只是給定一個范圍,具體內容還要由體育教師去選擇和把握,但實際上卻導致了另一個偏差,由于沒有規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教師在教授時,隨意性較大,容易出現重復教學的現象。比如,水平二的籃球原地和行進間運球,到了水平三學生依然還花費時間、精力學習這些同樣的內容。導致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小學學習缺乏明確的目標,學到什么程度,沒有細致的參照;另一方面,各水平段對同一項目的學習缺乏銜接,彼此孤立。
對策分析:筆者建議,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比如以市為單位,從小學到初中各水平段,依據新課標精神,明確規定必修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實現地方和國家的有機結合,這樣,教師在教授時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每個水平段針對某一項目具體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有一個具體的認識,不僅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的連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時間和資源,提高了教學成效,避免重復無效的教學,實現九年一貫制教學。如籃球項目,針對學生狀況,小學四年級學生可建立如下具體的標準和目標,運球:能在20秒(男)或25秒(女)內完成行進間折返運球跑;能在游戲中做出拋、投、傳、滾、拍等動作,提高控球的成功率;傳、接球:兩人雙手胸前連續傳接球,30秒內11個(男)或8個(女),距離2.5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余立峰.區域內規定教學內容是落實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關鍵[J].中國學校體育,2012.11.
[4]邵偉德,劉海元,王華倬.論動作診斷與錯誤動作糾正技能的若干問題[J].體育教學,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