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人海瑞塔·拉克斯于1951年因癌癥去世,但她留下的細胞還活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里。雖然她本人身高只有1.5米多一點兒,但據科學家估計,歷年來人們培養過的她的所有細胞加起來重達5000萬噸——這些能在實驗室里無限繁殖,成就了脊髓灰質炎疫苗、化學療法、克隆技術、基因圖譜等重要生物醫學成果的細胞被命名為“海拉細胞”,它們其實是從海瑞塔體內取出的癌細胞。
癌癥是一場叛亂
嚴格地講,癌癥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大類惡性腫瘤的統稱。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時,古希臘醫學先賢希波克拉底觀察到患者的腫瘤和周圍蔓延的血管就像一只張牙舞爪的螃蟹,便用古希臘語中的螃蟹一詞為之命名。這就是為什么在現代英語中,巨蟹座(Cancer)和癌癥(cancer)的拼寫幾乎完全相同。
歸根結底,每個人都起源于母親體內一顆零點幾毫米大的受精卵。經過一次次地分裂、分化,這顆受精卵在基因和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才發育成由幾十萬億個細胞構成的龐然大物。令人驚奇的是,大多數時候人體的細胞都分布得恰到好處:每個器官都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它們全部擠在由皮膚包裹的狹窄空間里,同心協力,相安無事。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各個層面的生理活動共同維持了人類的勃勃生機。
這一切都處于嚴格的秩序之中。但秩序也會被打破。有的細胞就像海拉細胞一樣,不斷分裂和增生,一邊擴大地盤,釋放代謝廢物和毒素,一邊搶奪養料,吞噬正常組織的生存空間。這是一場由諸多細胞當中的個別“叛變分子”發起的叛亂,叛亂從局部開始,最后向身體各處擴散轉移。到那時,那個由一顆受精卵發育成的多細胞生物的壽命也就走到了盡頭。這就是癌癥。
癌癥為什么難治
從柔軟的皮膚到堅硬的骨骼,從四處流動的血液到屏障重重的大腦,人體的每個部分幾乎都有機會遭遇癌細胞的侵襲。在一系列復雜癥狀面前,人們經過漫長的探索,犯下數不清的錯誤之后才認識到,癌癥既非 “體液失衡”,亦非 “臟腑失調”,而是一種基因病。在人和動物的每一個細胞內,都有一系列基因在控制細胞分裂的進程。有的基因促進細胞分裂,有的基因抑制細胞分裂。當這些或正向或負向的基因無法正常發揮功能時,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秩序就被打破,原本正常的細胞就變異成了癌細胞。
BRCA1基因就是這樣一個與癌癥相關的基因,它位于人的第17號染色體上。2013年5月,美國電影明星安吉莉娜·茱莉向世人宣布,由于她攜帶這個基因的某種突變,導致她在一生中患上乳腺癌的風險高達87%,患上卵巢癌的風險高達50%,因此,她在醫生的建議下預防性地切除了雙側乳腺,據推測,她還將嘗試預防性切除雙側卵巢和輸卵管。
茱莉的果斷或許是因為她想起母親與癌癥搏斗近10年的痛苦經歷。因為癌細胞并不是“外來入侵者”,它和正常細胞的區別遠遠小于其他外來病原體和人體細胞的區別,所以通常的治療手段都無法跳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尷尬處境:手術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的風險;放射性療法(放療)除了增加并發癥的風險,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致癌因素;而化學療法(化療)的藥物更是一種細胞毒藥,除了殺死癌細胞,它們還可能產生免疫功能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脫發、嘔吐、腹痛等不良反應。盡管市場上開始出現少數分子靶向藥物,能夠利用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微小差異來殺滅癌細胞,但這些藥物只適用于一部分具有特定基因變異的癌細胞。因此,一個人一旦患上癌癥,他和家人需要面對的往往是長時間身體和心理的折磨,以及不菲的治療費用。顯然,比身患癌癥之后四處求醫更重要的是——在身體健康時多想想如何預防癌癥。
古人不得癌癥嗎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句話也適用于細胞。每時每刻,人體內都有新的細胞產生,老的細胞凋亡。有時候,一次DNA損傷,一個酶失控,一個蛋白分子在錯誤的時間被活化,都可能導致不該產生的細胞產生,該凋亡的細胞不凋亡,從而引起癌癥。所以,過著“純天然生活方式”的古代人也會患癌癥。我們之所以覺得現代人患癌癥的機率越來越高,主要原因還是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短,直到1900年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也只有31歲(今天已經達到了67歲),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因為各種原因,例如天花、鼠疫、肺結核等去世了,“沒機會”得癌癥,而且當時也沒有那么先進的癌癥診斷技術,得了癌癥也不知道。
現代社會癌癥發病率的提高,實際上是人類平均壽命延長的副產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腫瘤專家羅伯特·溫伯格甚至說:“只要我們活得足夠長,早晚會患上癌癥。”
因此,預防癌癥的思路不是完全杜絕癌癥,而是不要無謂地提高患癌癥的概率。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將煙草稱為最重大的致癌因素,全球患癌癥人群中有22%是抽煙導致的。遠離煙草就能大大降低未來罹患癌癥的風險。霉變食品、腌制食品、燒烤食品、酒精以及廚房油煙也是應該避免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現代社會中特有的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水果和蔬菜攝入過少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應該盡力克服。
人類自詡位于生物進化的頂端,但擺脫了自然災害、猛獸天敵、食物匱乏、傳染病和戰爭等生存壓力之后,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平均壽命的攀升,人類卻難以擺脫癌癥的陰影。《癌癥:進化的遺產》的作者認為,“從來沒有也永遠不可能有遠離癌癥的烏托邦,因為癌癥本身就是進化的自然產物。”
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以求地探尋癌癥的更多秘密,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辦法來對付癌癥,并且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對癌癥的早期發現,可以相當有效地降低癌癥病人的死亡率。
但我們也應該明白,對抗癌癥的戰爭將是一場艱巨的持久戰。眼下如果有人宣稱自己已“攻克癌癥”,如果不是無知,那就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