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讀書,看到一段關于周恩來注重細節的故事:一次在北京飯店舉辦涉外宴會,周恩來問一位工作人員:“今晚的點心是什么餡?”工作人員答道:“大概是三鮮餡吧。”他馬上追問:“什么叫大概?究竟是還是不是?客人中如果有人對海鮮過敏,出了問題誰負責?”……故事中周恩來不允許工作人員說“大概”的情節讓我深有感觸,因為我以前也是個不求甚解、喜歡說“大概”的人。但是,在我們單位一位女領導的要求下,我和“大概”說了“拜拜”。
我們單位的女領導姓李,是一位縣級領導,家在外地。為了照顧李書記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起居,我們單位的領導選我做了李書記的秘書。沒想到為李書記服務的第一天,我就差點闖了禍。那一天,我在辦公室接到電話,說通知李書記參加八點五十分的縣委常委擴大會。我想,一般下達通知的單位為了讓參會人員提前到場,本來九點鐘的會,常常故意說成是八點五十。我就告訴李書記,九點鐘有她一個會議,在某會議室召開。沒想到,八點四十八分左右,會場就有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說參會人員就差李書記了,請提醒領導盡快到場。我傻了眼,看來會議真的是八點五十啊!當我結結巴巴地向李書記說明情況后,李書記看了我一眼,立即向會場走去,幸好會場就在政府大樓里,不然就會給李書記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李書記在散會后找到我,我解釋說是自己猜想的,認為“大概”是九點。李書記嚴厲地說:一個高素質的工作人員是不能老說“可能”、“大概”的!要把注意事項弄清楚,做到對細節了如指掌!我慚愧地聽著,將李書記的話記在心里。但是又有一次,來了位老農要見李書記,不巧李書記外出開會,等李書記回來,我向李書記說起了這件事,我詳細轉告了老農的訴求。李書記問是哪個村的?我心里一驚——竟然忘了問是哪個村的,我就根據老農的口音猜測,說“大概”是趙莊村的。李書記竟然笑了起來:“你這個‘大概’什么時候能丟掉呢?我剛才上樓就看著你說的老大爺了,他是王莊村的,可不是趙莊村的。”我的“大概”又讓我臉紅地低下了頭。
后來,我拼命告誡自己,一定要注重細節,凡事要打聽清楚,不能自己拍腦袋想當然,尤其是當自己想說“大概”的時候,就是對某件事模棱兩可的時候,一定要揪住這個“小辮子”,不讓“大概”蒙混過關,一旦“大概”猜想的事情不是真的,可能就會帶來嚴重后果……這樣,在李書記的幫助與監督下,我漸漸和“大概”說了拜拜,就算有些事情真的不知道,也是以老老實實的態度承認“不知道”,然后將“不知道”變成“知道”。
我的進步很快,李書記臉上也經常掛著滿意的笑容。
(河北 史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