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是由產氣莢膜梭菌和大腸桿菌引起的、以劇烈腹瀉為特征的初生羔羊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危害7月齡以內的綿羊羔,特別是2~5月齡的羔羊發病最多,使羔羊大批死亡。
1.發病特征
(1)本病多發生于氣候寒冷、變化劇烈的季節,在刮大風,下大雪之后,流行更為嚴重。
(2)純種羔羊的易感性比雜種羔羊更高;雜種羔羊的雜交代數愈高,發病及死亡率愈高。
(3)產房溫度在3℃以下,相對濕度超過90%時,發病較多。
(4)接羔的護理工作良好,發病率低,病程良好,而且容易治愈;護理工作差,發病率顯著增加。
2.癥 狀
多數突然發病,病羊精神委頓,不愿哺乳和行走,呆立或臥地不起,反應遲鈍,體溫偏高,下痢,糞便稀薄如水、呈黃色或綠色、有惡臭,排泄次數增多,末期常有血便,病羊弓背卷腹,頭常回顧腹部,有的病羔腹脹而無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糞,有神經癥狀,四肢癱瘓,臥地不起,呼吸急促,四蹄亂蹬,呻吟,口吐白沫,體溫降到常溫以下,最后昏迷而死。
3.解剖變化
主要變化是急性腸炎,炎癥波及整個腸管,小腸病變最為嚴重,并可發現潰瘍及壞死灶,腸內有多量氣體并染有血液。第四胃黏膜和黏膜下層出血和水腫。急性死亡的羊,則無明顯的腸道病變。
4.預 防
(1)加強母羊懷孕期營養,適當地補充飼料。
(2)接羔育幼時要注意清潔衛生,制定嚴格的消毒衛生制度。
(3)發病后,立即進行隔離,并及時進行治療。
(4)疫苗接種。在每年發病季節前,注射五聯菌苗,產前2~3周再接種1次。
5.治 療
(1)硫酸鎂甲醛及高錳酸鉀療法:先投服6%硫酸鎂(內含0.5%的甲醛)溶液30~60毫升,經6~8小時以后,再投服1%高錳酸鉀10~20毫升。未愈病例,可重復內服高錳酸鉀溶液,直至痊愈。
(2)中藥療法:烏梅湯:去核烏梅、黃連、黃芩、郁金、炙甘草、豬苓各10克,澤瀉13克,訶子肉、焦山楂各15克,建曲20克,干柿餅一個切細。加水400毫升,煎湯至150毫升,去渣加紅糖50克為引。每只羔羊每次內服30毫升,若腹瀉不止,再服1~2 次。
(3)對癥治療:如特別衰弱時,可按時注射強心劑,不吃奶時,可投服健胃散等或內服抗生素(鏈霉素、四環素)效果也較好。
(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縣大河鎮獸醫站 白愛霞 郵編:83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