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限養、遺棄等原因,社會中的流浪動物越來越多,流浪動物傷人事件頻頻發生。許多人以為,流浪動物沒有主人,被其傷害也只能自認倒霉。其實,受害者的權益往往并不因為流浪動物沒有主人而索賠無門。
遺棄飼養動物,雖已“放生”也須賠償
【案例】 朱某曾飼養過一條烈性寵物犬。2013年3月初,因當地政府明令禁養,加之鄰居們早已對其養犬嚴重不滿,朱某只得放棄飼養。她不忍心將犬殺死,于是選擇了“放生”:讓其流入社會自尋生路、自生自滅。誰知5天后,該犬便將路人謝某咬傷,導致謝某住院治療23天,花了25000余元醫療費,還落下10級傷殘。面對謝某的索賠請求,朱某卻一臉無辜地說:“我已經放棄飼養,自然與我無關,怎么還來找我?”
【點評】朱某必須承擔賠償責任。一方面,《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二條規定:“遺棄、逃逸的動物在遺棄、逃逸期間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其中明確表明,只要有遺棄行為的存在、只要遺棄動物造成了他人損害,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便難辭其咎。朱某未能將犬殺死或將之交給有關部門處置,而讓其流浪在社會,對可能出現的損害聽之任之,自然必須賠償。另一方面,《侵權責任法》第八十條規定:“禁止飼養的烈性犬等危險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鑒于朱某所飼養的屬于當地政府明令禁止的烈性犬,決定了無論謝某對造成的損害是否有過錯,朱某都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收養遺棄動物,出于同情也難逃責任
【案例】 2013年4月11日,剛準備外出散步的文某發現門邊蜷縮著一只流浪貓,見其全身臟兮兮的,而且傷痕累累,還不斷地哀鳴,文某充滿了同情,心想;這貓也許與自己有緣。遂將之抱至家中收養。一個月后,當文某帶著已“舊貌換新顏”的流浪貓在公園玩耍時,恰遇6歲的周某也非常喜愛地向前“湊熱鬧”,但并不領情的貓抓破了她的眼球且最終被迫摘除。周某父母提出賠償后,文某斷然拒絕:“這貓不是我家的。”
【點評】文某必須賠償。《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從中可以看出,對造成的損害,應當承擔責任的不僅是動物的飼養人(主人),還包括動物的管理人。文某在收養流浪貓后,雖不能因此取得對該貓的所有權,也不能成為該貓真正的主人,甚至在主人出現后具有將貓交回的義務,但她是主人出現前的管理人,該身份從其決定收養時起便已產生,并一直行使管理職責。即文某必須擔責。當然,周某“湊熱鬧”也有過錯,而《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故周某的父母因未能盡到監護職責,也必須承擔部分損失。
聽任動物出入,物業管理不嚴應當擔責
【案例】 2013年4月21日上午,65歲的秦某從菜市場回來,走到小區拐彎處不慎跌倒在地時,一條流浪狗誤以為要襲擊它,便猛地向她撲去,緊緊咬住她的右手,接著又咬向她的眼眶。直到小區保安趕來才將流浪狗驅跑。事后,秦某以該流浪狗經常出入在小區,物業并沒有進行過任何管理為由,要求物業賠償12000余元損失,但被物業拒絕,其理由是在小區的物業服務合同中,并沒有規定物業應對流浪狗造成的損害擔責。
【點評】一審法院經審理,判決物業承擔40%的賠償責任。物業不服上訴后,被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雖然本案服務合同中并未規定物業應當對流浪狗造成的損害擔責,但基于服務合同中不可能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加以窮盡,而物業的基本職責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根據具體情況維護好小區的公共安全,也就決定了為業主清理小區內的流浪狗也是物業的義務之一。物業長期對流浪狗的出入熟視無睹,顯然已違反自身的安全保障義務。鑒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故物業應當在“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擔責。
(江西 廖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