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沙門氏菌病又叫鴿副傷寒,是肉鴿養殖中常見的一類細菌性疾病,以發熱、下痢、關節炎,后期有神經癥狀、乳鴿大量死亡為主要表現。對種鴿的生產性能和肉鴿生長發育都有很大影響。一旦控制不當,造成的危害極大,而且后續影響綿綿不斷,難以根除。
1. 病原學特點和傳染方式
鴿沙門氏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該菌對干燥、腐敗、日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煮沸和常用消毒劑均能很快將其滅活。其傳染主要有以下3個途徑:一是經食物傳染。通過食入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飼料或飲水而發病。二是氣源性傳染。經呼吸道吸入含有病原的灰塵。三是垂直傳染。已感染沙門氏菌的母鴿,通過卵巢和輸卵管把病原傳給鴿蛋,使雛鴿受到感染。明顯患病和疾病潛伏期的鴿子以及感染此病后存活的永久帶菌者,均可成為傳染源。
2. 主要臨床表現和診斷
根據病理變化的部位,沙門氏菌病臨床表現有4種類型,有時各種類型混合發生。在新城疫、鴿痘、霉變飼料中毒等情況合并爆發時,情況更為危重。(1)腸型:發生典型的腹瀉,腹瀉物是漿狀的未消化的飼料成分被黏液包裹,周圍是黏稠或水樣、帶褐色的、有泡沫且惡臭的液體。病鴿迅速消瘦。(2)關節炎型:沙門氏菌存在于關節腔內,引起炎癥,使關節腫脹,表現為翅膀垂下或把腿提起,尤其是肘關節和踝關節明顯。病程較長的往往造成關節畸形。(3)內臟型:沙門氏菌侵犯肝、腎、脾、心、肺、胰臟,形成腫瘤樣、油膩、灰黃色針頭到榛子般大小的結節。部分病鴿氣囊膜增厚、混濁;腹膜有纖維素和干酪樣滲出。病鴿有精神不振、呼吸困難、進行性衰弱等癥狀。(4)神經型:沙門氏菌感染腦和骨髓,引發炎癥,神經纖維受到壓迫,病鴿出現麻痹癥、頭頸偏向一側、原地轉圈等神經癥狀。這種表現在受到外界刺激時尤為明顯。病原分離與鑒定:無菌操作取心、肝、肺等病料接種于營養肉湯、營養瓊脂培養基。經36℃培養24小時,肉湯培養基內呈均勻混濁,不形成菌膜;如培養時間稍長(約36小時以后),在管底可見灰白色的均勻沉淀。在營養瓊脂板上長出圓形、光滑、微隆起、半透明、灰白色、濕潤露珠樣的菌落。本菌為兩端稍圓的細長桿菌(0.3~0.5微米×1~2.5微米),對一般堿性苯胺染料著色良好,革蘭氏染色陰性。結合臨床表現和剖檢情況,不難確定本病。
3. 治療方案
對確診病例,根據發病緩急和群體規模不同給予相應治療方案。大面積發病時,在積極救治病鴿的基礎上,應當對全群進行預防性投藥。病情危重的,每羽肌肉注射慶大霉素10毫克,每日1次,連用5~7天。全群投服0.5%金霉素拌料,連用5天。另外,恩諾沙星、氟苯尼考、磺胺類藥物都可使用。有條件的可結合病原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性較高的抗生素。對于反復發作和病情危急的群體,在一次全群用藥周期后,停用3天,再換用另外一種抗生素使用5天,以達到鞏固的療效。同時,在用藥過程中要嚴密監控種鴿群和肉鴿群的情況,發現不良反應及時查找原因,調整治療方案。
4. 防控
(1)做好養殖場動物衛生防疫工作,包括杜絕病原帶入、完善養殖場的防疫隔離實施、切實落實養殖環境的定期消毒制度等。養殖場內嚴禁其他畜禽的混養,定期滅鼠。保持養殖環境的通風干燥。(2)病鴿要嚴格隔離飼養,隔離期間改多層籠養為單層平養,飼養密度宜低不宜高。特別是飼養后備鴿時,飼養密度越高,感染和發病后果越嚴重。飼料和飲水一定要保證清潔衛生。對采食過后剩余的飼料,回收后應經充分清洗暴曬后方可繼續使用。飲水盡量保持新鮮,經常用消毒液清洗飲水器。(3)規模化養殖場要逐步篩選并淘汰病原學陽性個體。根據沙門氏菌病為條件性致病特點,如果不淘汰,康復后的病鴿或者是隱性感染鴿仍然會長期排毒,對鴿群構成很大的威脅。
(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農業服務中心 徐衛青 上海市松江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胡家輝 郵編:2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