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微流水養魚是在人工控制的水體中進行集約化、高密度養殖,它具有周期短、生長快、產量大和商品率高等優點。循環微流水養魚一般比常規養魚增產 50%左右,高的可增產一倍以上。 并且流水養魚池塘流出的水,可用于灌溉農田,做到一水多用,節約水資源。近年來,江蘇省濱海市三中港水產養殖場應用循環微流水池塘養魚,獲得了比普通池塘養魚產量增加近一倍的效益。
1.池塘條件
循環微流水養魚的池塘一般面積為 1300~2600平方米(2~4 畝),池底要平整,水深1.8~2.5米,塘邊坡度在1:2。 循環通管的安裝設置,應根據池塘的形狀、排列方式、單排雙排或多排以及池塘面積的大小來確定。根據測定,長方形的魚池,循環通管應設置在魚池長邊,進出水口對角設置,用水泥管或水泥磚石砌管道,出水口高于進水口,出水口離水面5~10厘米,進水口在水下70厘米。 通管的內徑為30厘米。進水口和出水口都必須用密眼魚苗網片包扎嚴實,以免流水時跑魚。 動力及水泵設置在魚池的一端,也可裝在進水口或出水口的一端。 這樣只要開動水泵抽或灌,全部流水池的水就會依次順序流動,從而形成微循環流水。 池塘內水體每天交換循環量一般占池塘總水量的1/10~1/7。池塘中上層水體溶氧飽和時間的長短對魚的攝食影響較大, 一天內12~18時之間水中溶氧量最高,在這段時間內進行池塘水體循環交換效果最好。 可選用1臺2千瓦、 口徑16.7厘米的潛水泵,每天抽3~5小時。
2.魚種投放
池塘微流水循環飼養成魚,放養品種應以吃食性魚種,如建鯉、羅非魚、淡水白鯧等為主。 種質應活動力強,體質健壯,體灰色一致,體表光滑,黏液豐富,體兩側有不規則的斑點,無損傷、無疾病、無畸形。 放養魚種要求規格基本整齊,每667平方米(1畝)水面積放養體重80~100克的優質魚種2500尾左右, 同時套養10~12厘米的白鰱魚種150~200尾、 花鰱35~40尾,以控制浮游生物的繁殖量調節水質。 放養魚種時水溫差不能超過5℃,放養魚種適宜水溫為20~24℃。魚種投放前必須用2.5%~3%的食鹽水溶液浸泡5~7分鐘魚體消毒,殺滅各種病原體及利于受傷魚恢復。
3.飼料投喂
食用魚以投喂含蛋白質32%~34%全價人工配合餌料為主,以浮性顆粒餌料為佳,粒徑應與不同規格成魚的口徑相適應。飼料必須符合無公害安全衛生要求標準。投喂量應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水溫,按飼養水體魚體總量的比例計算投喂量。投喂方法根據不同體重的魚投喂次數不同,魚體重在50克以下每日投喂3 次,魚體重在50克以上每日投喂2~3次,上午8點前、下午18點后、晚上23點各投喂1次,投喂量以15~20分鐘內能攝食完為準。由于池水經常呈微流狀態,水體溶氧量分布均勻,一般不會發生浮頭,餌料利用率和轉化率高,一般情況下單產比普通池塘高一倍左右。
4.日常管理
魚的日投飼管理較為重要,投喂餌料必須做到餌料投勻、投足、投好,不能投喂腐敗變質飼料。水源須達到無公害水質標準,每15天左右可進行飼養水體交換一次,換水量約占池塘水體總量的1/3;保持飼養池塘水體的溶氧在每升5毫克以上,pH值 6.8~8.5,透明度為40~50厘米,調控池塘水色為茶褐色,及時將池塘內的雜物撈出,保持清潔衛生的生態環境。為保持飼養水體 pH 值在適宜的范圍內,每12~15天在池塘水體中按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15公斤溶化水漿全池潑灑調節水質。 每天堅持早、晚各巡塘1次,觀察池塘水色、水位變化,魚群的活動及攝食情況,并及時處理水質、攝食等問題。在病害防治中,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魚種放養時必須用2.5%~3%的食鹽溶液浸泡5~7分鐘,給魚體消毒殺滅病原體。在食用魚飼養期間,每隔30天用生石灰化成漿全池潑灑,每15天左右用每升水加0.3~0.35毫克的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潑灑,以預防魚病發生。發現魚病要科學正確診斷,及時用藥治療。防治病害的藥物,使用方法必須按無公害標準規定執行。食用魚上市前休藥期在20天以上。
(江蘇省濱海市康樂水產局 周羽英 郵編: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