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2月下旬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概念,將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詞語帶入公眾視野。大家在歡呼農業“家庭農場”時代的到來,還有很多投資者和政策受益者也在翹首以盼,期望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本期《百姓焦點》欄目就“家庭農場”給大家進行初步解讀。
家庭農場的定義
家庭農場是一個起源于歐美的舶來名詞,在我國類似于種養大戶的升級版,意思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家庭農場的出現,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的進程。它的形成,有助于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生產與市場的對接,克服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了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組織化程度。
家庭農場的優勢
一、家庭農場制是農地規模經營的又一種形式,社區集體把農地使用權從分散的農戶手里集聚起來,然后承包給種養大戶,這是農地向種養大戶集中的最重要途徑。家庭農場兼具小農經濟和集體農場的優點,同時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兩者的缺陷。
二、家庭農場以盈利為目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產品商品率很高,生產經營具有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化特征。
三、家庭農場擁有生產經營自主決策權,相對于大型農場其規模較小,可以隨時根據市場變化改變經營方針或經營內容。
總的來說,家庭農場既堅持了以農戶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特性,又擴大了經營規模,解決了長久以來傳統農業經營低、小、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家庭農場改善了中國農業分散的家庭承包經營導致的農民老齡化、兼業化等狀況。
家庭農場的現狀
一、寧波家庭農場已超過400家。在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的范本之一的寧波,家庭農場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目前已超過了400家。與種養大戶相比,家庭農場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經過工商注冊,企業化程度更高。
寧波的家庭農場主要是由以前的專業大戶發展起來的,大多是通過承租、承包、有償轉讓、投資入股等形式,分別集中當地分散的土地進行連片開發后發展起來的。其經營的項目涉及糧食、蔬菜、苗木花卉種植和特種養殖等領域。有些家庭農場還因地制宜,借助當地獨特的農業資源、田園風光等優勢,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使農場的農產品身價陡增。
該市的土地流轉率和規模經營率現已超過60%,3.3公頃以上經營面積的業主(包含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超過了5500戶,承包經營面積近4.7萬公頃,均已具備了發展家庭農場的條件。
二、上海松江家庭農場點亮都市農業。近年來,上海市松江區以頂層設計為先導,開展了都市“三農”工作的各項創新實踐,其家庭農場模式贏得了民心,引領了都市“三農”工作新格局,受到全國關注。
松江區的家庭農場別出心裁,是高度“計劃性”的“定人定產”農場,規模在6.7~13.3公頃,農場主是本地職業化的家庭成員,基本不超過3人,只從事糧食生產和養豬。
恰恰是這個看上去與市場格格不入的家庭農場,自2007年推出到2012年6月止,就已發展到1173戶,經營面積占全區糧田面積的77.3%,戶均經營面積7.6公頃,戶均年收入10.1萬元。
在松江,“定人定產”的家庭農場已成為松江都市農業的亮點。因為有非??茖W的頂層設計,保障了糧食生產,保護了生態,培育了職業農民,保證了專業化水平,一舉多得。
為了實現家庭農場的頂層設計目標,松江區在利用財政資金杠桿功能不斷推進家庭農場建設的同時,還相繼推廣“三三輪作制”耕作制度和與糧食家庭農場相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三輪作制”,是指二麥(大麥和小麥)、綠肥、深翻“三個三分之一”茬口模式。這一管理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家庭農場的勞力和機械緊張問題,提高了家庭農場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做到了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推進了提高單產、降低生產成本的作業方式。
涵蓋農技、農資、農機等內容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家庭農場系上了安全帶。同時,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組織各類新型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2006年至今,已累計培訓農民近2萬人,各類持證農民達6092人。
為了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家庭農場,松江區對2013年家庭農場財政補貼政策作了適當調整,每667平方米(1畝)實行200元土地流轉費彈性補貼,綠肥深翻補貼也做了更合理的調整。
三、土地流轉問題和定義模糊問題急需解決。目前,土地流轉出現的問題為培育家庭農場提供了契機。一是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大規模集并土地,農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部分龍頭企業流轉農村土地,一味求大,未能科學評估自身經營資質和規劃農業產業,未能產生高效益,部分還有圈地嫌疑,甚至改變土地用途;三是農業企業流轉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部分種養大戶的發展空間。而發展家庭農場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1.城里人想當“農場主”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土地流轉。家庭農場也讓人們聯想到了前幾年興起的“開心農場”,此前不少市民到郊區農村租用一塊土地,從中享受田間勞作的樂趣。然而,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按照現階段的情況,城里人到農村搞農業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土地流轉。
在浙江寧波,現在已在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雙方的價格協調、利益聯結和糾紛調解機制,促進了流轉關系穩定和連片集中。在不久的將來,將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為供求雙方提供法律咨詢、供求登記、信息發布、中介協調、指導簽證、代理、糾紛調處等服務,為土地流轉搭建便捷的溝通和交易平臺。
2.專業大戶有很多,“家庭農場”定義還有點模糊?!皩I大戶是近些年來江西省扶持發展的對象,但怎樣才算家庭農場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農場主也只是大家在口頭上說說,目前農業部門的提法還是專業大戶。”江西省農業廳農經處羅青平如是說。由于缺乏清晰定義,江西省還沒有關于家庭農場的統計,在農業部門的日常工作報告、會議材料和年終總結中,都還找不到“家庭農場”的表述。
家庭農場前景:創新就有動力
據農業部的統計數據,全國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新的推動力。
在浙江省慈溪市掌起鎮綠葉農場的農機庫里,農場場長葉善根對各種農用機械如數家珍,其中不少購買時都獲得了政府補貼,最高的補貼達40%。他說,由于過去家庭農田生產面積都比較小,大型機械很難發揮作用,規?;N植后,土地都連在一起,大型機械有了用武之地,如今家庭農場都是使用現代化農機生產。
除了農業機械廣泛應用,家庭農場還激發了農戶對新技術、新工具、新品種的積極性。在浙江省江山市,種糧大戶林項霞去年啟用了一個面積為2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溫室育秧室,并在承包田里試種了40公頃向日葵,吸引游客前往觀賞、攝影。眼下,她家的農產品直營店即將在江山市區開業,并開始網上銷售。
這些在農場里探索前行的農民,為農業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目標早已超出了種地,已經走在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前端,一批懂技術、會管理、能經營的職業農民也正在成長。
(資料來源:三農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