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屆“北京國際攝影周”大型攝影主題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發起、策劃的“首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靈光與后靈光”。本次雙年展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長王璜生擔任藝術總監,并由顧錚、李媚、榮榮、蔡萌、巴斯·弗吉等組成策展團隊,力圖在學術上探尋攝影語言與觀念的進步,并推介富有天賦和潛質的中國青年攝影師,提升中國攝影在國際藝術界的影響力和認知度。
與展覽相伴進行的另一項重要活動,是由多位國內外重要美術館、博物館機構中的攝影部分負責人、策展人參與的論壇/研討會。他們探討了在美術館、博物館這種藝術機制下的攝影展示、研究、出版、保護、收藏等相關議題;而針對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媒體給攝影傳播方式帶來的轉變,以及衍生出來的新的文化現象,主辦方還邀請了一批在新聞傳播領域和視覺文化研究領域的有關專家學者參與到討論中。
新攝影新問題
一直以來,青年攝影批評家在中國攝影界是個有些模糊的群體概念。近年,一批熱衷攝影理論批評和攝影策展實踐的青年人涌現出來,他們有著不同的學術背景,以及不同的看待當代攝影的角度。本次雙年展主辦方針對這批青年攝影批評家、策展人設立了一個“爆名展”板塊展覽,并相應開辟了青年論壇—“靈光與后靈光:新攝影新問題”,圍繞策展過程和各自對當下攝影的判斷進行討論。
討論首先提到目前青年攝影師較為熱衷的作品展示方式—手工書。攝影人言由認為,對年輕一代的攝影師來說,“攝影書跟展覽一樣,是一個并行的,能夠很好地呈現攝影作品的一種方式。”在社交媒體太過泛濫的今天,他擔心圖片被放在移動終端上,隨便翻翻就被遺忘了,“而做成一本書拿在手上,還可能讓大家慢下來,好好欣賞那些作品。”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的創辦人榮榮也同意這樣的觀點,并表示三影堂本身就正在此方面進行實踐,“只是國內的攝影手工書出版(形式)太單一,很多印廠的技術比較簡陋。”而巴斯·弗吉則提供了一些西方經驗:“可以把這些手工書放到網絡平臺上,這樣讀者能找到你,你也能找到讀者,打造一個讓書傳播的平臺,美國就有很多這種用途的網站。”
除此話題之外,巴斯·弗吉還提到很多中國年輕攝影師出國留學,受到中西方雙重文化熏染的現象。“身處國外回看自己的文化是很有意味的。這一代的年輕攝影師們擁有了更寬闊的眼界,但是他們的拍攝主題卻只關注中國題材,似乎缺少一種國際性……”
研討會主持人同時也是策展人的蔡萌贊成他的看法:“巴斯·弗吉在策展過程中也反復向我們提出這一點,可能中國青年攝影師缺乏‘天下關懷’,這‘天下’蘊含更多世界概念,一種關乎他者的痛。的確,我們很少看到異域文化的呈現和表達。包括這次雙年展的主題展也很‘本土’—《2009以來的中國新攝影》似乎也正缺乏這樣的維度……”
在現場,也有人提出現下辦展資金來源混亂,在平遙攝影節上出現年輕策展人向辦展藝術家收錢的問題。攝影評論家顧錚表示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國外的策展人可以通過大使館和基金會來‘找錢’;而在國內,官方資金往往帶有一種控制性。“中國的新一代年輕策展人怎么去提高自身能力,找到資金來做獨立展覽,我覺得是需要培養的。巴斯就很厲害,他和我合作第二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時是第一次來到廣州。籌備期間,他不斷地提問,不僅是藝術問題,更多的是關于地方經濟、政治、領導人,各方各面,然后不停地記錄。作為一個策展人,他知道這些為什么重要,因為他需要了解這個地方背后的很多東西。”
參與討論的很多策展人也表示自己曾有貼錢辦展覽的經歷,其中一位年輕策展人說面對當下的展覽生態,希望能有更多的贊助渠道讓他們能夠可持續地做展覽。
民眾新聞時代
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以往的交往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攝影的傳播方式、途徑和功能。Web2.0已經將人們帶入一個所謂“自媒體”時代。在本次雙年展的第二場論壇《攝影、公眾新聞與社交媒體時代》中,一批在新聞傳播領域和視覺文化研究領域的有關專家學者,對這一新衍生出來的文化現象和攝影場域展開研討。
研討會上首先被拋出的問題是:“公眾運用攝影這一視覺手段,能夠為公民新聞帶來什么?”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李公明談到:“民眾攝影的重要作用在于促進社會的改變進程,并引起一種激烈的關于價值理念和行動準則的對抗,這涉及到法學、社會學等各種領域,也是攝影展覽的機制和攝影史的書寫必須面對的問題。”
而人民大學教授吳瓊則從傳播學的角度支持這種看法:“對于主流的新聞傳播而言,自媒體構成了一定程度的策反。就攝影而言,有一臺手機,有網絡就可以完成。自媒體的傳播是非線性的,它沒有開始,沒有重點,它是纏繞的、穿插的,它是相互引述的,沒有源頭的,它本身成為一種噪音,對意識形態所控制的主流傳播進行干擾……而自媒體,則完成了公私權利抗衡下民眾的一種游擊反抗。”
但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例如圖片的信息源不夠清晰,尚未健全的網絡秩序導致“全民開講演可能變成全民亂講甚至亂民全講的情況”,也有學者提出“有沒有可能在自媒時代重新建立標準和秩序,來處理自媒體對抗公權力時所出現的‘過度反彈’”,“以及抗爭是否能帶來正面的結果”,都是需要進行思辯的問題。
創作者詳細說
本次雙年展的最后一場論壇則集中在攝影師身上,通過千組創作者/策展人的對談讓觀者更加深入了解他們的創作,并且闡述他們對當下攝影產生的新問題、新現象的看法。
其中參展本次雙年展的攝影師王國峰在論壇中講述了自己在朝鮮的拍攝故事。“我這幾年一直在拍攝一個項目,關于社會主義歷史的標志性建筑。這幾年我非常關注朝鮮,之前一直申請前往拍攝卻未成功,2011年通過一個比較特殊的渠道,得到了他們的批準,才完成拍攝。”
在他的作品中,有幾張朝鮮女交警的照片非常引人注目,但想記錄下這一影像,并不是隨便站在街上按快門就能成功的。“當我第一次拍朝鮮建筑的時候,發現平壤很多街口都站著漂亮的女交警,氣質特別好。我當時就向旁人提出要拍女交警,但朝鮮方面人員卻以事先沒有申請而拒絕了,我說你能不能臨時申請讓我拍一兩個,后來經過幾天的努力才讓我拍了一個,而且不能拿大型機器拍。第二次去朝鮮拍攝時,我就學聰明提前申請了。”
王國峰很多照片都記錄了朝鮮的建筑、雕塑、節慶等宏大場景。畫面中的人一直都是“數量龐大”,景觀與人融為一體的影像體現著那里獨有的行為規范和某種難以言說的氣氛。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李公明在對談中說起其中一幅讓他難以忘懷的照片,拍的是朝鮮兩萬名連長奔赴平壤開會的情景。“為什么拍朝鮮?因為這些照片后面所體現的理念,這些場景作為個案都非常難得,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