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秋,楊延康和著名抗戰史學者章東磐、人文學者孫敏等人來到云南高黎貢山。這里曾是二戰中海拔最高的戰場,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尋訪當年戰斗在川滇緬戰場上的抗戰老兵。覆滿山巒的松樹下是泥濘的溝壑,當年的戰壕似乎依稀可見。
此行后,這支被章東磐戲稱為“文職迷你遠征軍”的團隊在滇西大地上又采訪調查了兩年半時間,最終一部關于中國遠征軍的民間調查紀實作品《父親的戰場》一書誕生。擔任此書攝影師的楊延康,他的父親也曾是一名遠征軍軍人,18歲離開山東老家南下參軍作戰。
兩獲德國亨利·南恩攝影大獎(Henri Nannen Preis)的攝影師楊延康因此與關愛抗戰老兵的人們結緣,除參與出版了《父親的戰場》一書,還擔任了《國家記憶》系列展覽的藝術總監。
義賣促進了解
2013年6月,一個名為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的非政府組織發起“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常規資助計劃,資助對象為在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被編入戰斗序列或其他軍事單位,擔任戰斗人員或從事文職、后勤、情報、醫療工作,并實際參與了包括前線、后方及淪陷區對日偽直接或間接軍事行動,且目前個人月固定收入總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150%的中國軍人。資助標準為每月每人500元,一經核準便按月準時發放,直至老兵離世。同時,基金志愿者和工作人員也分赴各地尋找依然在世且生活困頓的老兵。
此時,楊延康恰從西藏回到深圳,當聽說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工作人員將赴湖南永州寧遠尋訪抗戰老兵時,當即決定和他們一起前往,并提議自己為老兵拍攝照片,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發起照片義賣,將收入作為資助項目的一部分。
這一次,為了抗戰老兵,一直堅持用膠片創作的楊延康第一次拿起數碼相機拍攝。5天,15位老兵,從照片的挑選、尺寸的制定、介質的選擇到出片要求,均是楊延康親力親為,最終挑選出12張照片,構成了這組抗戰老兵系列作品。經過20多天的精心準備,2013年7月8日,“生命中不能沒有你,抗戰老兵”系列照片義賣活動上線。一張照片的義賣價格為500元。認購一張照片相當于捐助一位老兵一個月的生活費,認購一套則相當于捐助一位老兵一年的生活費。照片限量100套,前1至40套為整套義賣,第41套至100套可單張義賣。每張照片都有楊延康的親筆簽名及收藏證明,上注限量編號。
9張人物,3張空鏡,用楊延康的話說,這些照片記錄了抗戰老兵今日的生活環境,能讓沒去看望過老兵的朋友通過照片感受他們的生活,親近他們的內心,知道那些曾經用血肉之軀筑起中華民族抗戰大堤的人在如何活著。
第一個購買此組照片的就是楊延康本人。他認為,作為攝影師,自己父親又是一名參加了遠征軍作戰的老兵,他應該帶頭為在世的老兵盡一份心、出一份力。截至2013年10月底,照片已義賣出80套。
照片傳遞溫度
楊延康始終認為,一個藝術家應該關注社會、關注歷史。“我的照片更多的是一種關愛,我不是戰地記者,沒有經歷過戰場,但是戰爭的痕跡在他們身上都能體現出來。再現戰爭親歷者的生活狀態,也會給我們帶來思考,并提醒社會去關愛他們。”
情到深處,楊延康為這組照片寫下這樣的句子:“生命中不能沒有動容時刻,真情的表達,生命中不能沒有你,抗戰老兵!因為是你讓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光榮,什么是恥辱,什么是國家,什么是民族。彎下腰來,為你拍照也是向你躹躬,你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看著你那如同接受檢閱般的士兵姿態,眼淚模糊了相機的聚焦屏,你的生命年輪此刻已変成數位影像,彌漫在空氣中,希望我們去呼吸……”
每當楊延康回憶這組照片的拍攝場景時,總會喉間哽咽,甚至好幾次潸然淚下。
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沒有出現在最終的照片中,卻令楊延康記憶最為深刻。當時志愿者帶領他和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的一名工作人員來到老兵房文超的家中,卻沒有看到老人,最后發現他在自家廚房的陰暗角落里休息。這個小房間散發著陣陣霉臭,看上去一塌糊涂,而老人瘦骨嶙峋,腰已經直不起來,躺在一把破舊的躺椅上,旁邊的床頭上一只老鼠正在做窩,不遠處的鍋里剩著點簡單的飯菜。
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老兵的功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被認可,他們也就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十幾歲出去當兵,后來默默地回來,幾十年為生存勞作,如今年過耄耋,仍在體會著生存之艱,期待著找回某種尊嚴。
楊延康認為,這些抗戰老兵同樣是我們的親人。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挺身而出,毫不猶豫。楊延康曾這樣說:“這些為民族為國家付出的抗戰老人是值得敬重和牢記的,因為如果沒有他們,國破家亡,又哪有我們自己幸福的小家呢?掛張抗戰老人的照片在自己的書房中,記住歷史,記住真實,記住苦難,你會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
看著這些老人的肖像,看著床上掛著的蚊帳,看著老兵使用的輪椅,時空交錯所反映出的歷史記憶,在楊延康看來,正是照片的溫度。回到深圳后,楊延康這樣寫道:“抗戰老兵,我的父親!在你蒼老殘年之時,我們的手又握在了一起,彼此再不要撒開。手與手之間有溫暖也有愛,因為你是我們的親人。當有一天你已消失,我們只能從帳幔和輪椅上去感受你的溫度和氣息,只能讓這一張張照片陪伴著我,追憶著你,看到你的音容,從而給予我正直、善良和勇氣。”
不能忘卻的記憶
時光已逝,年華不再,而歷史的痕跡卻無法輕易抹去。楊延康鏡頭下的抗戰老兵大多疾病纏身,生活困難。照相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常有的事,他們也沒有想過自己的照片可以引起多么大的社會反響。他們最期待的,恐怕是自己當年的奮斗與吶喊不會被快速地忘卻。
閱讀這套照片,其實是在關注過去那段歷史。這些老兵是戰爭的親歷者,也是幸存者。抗戰勝利已經68年,他們的晚年,他們生命中的最后時刻又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樣的思考?當他們的面容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至少是在提示我們應該感恩,應該回首過往,應該尊重歷史。
(更多關于老兵和該項目的詳情請登錄http://www.ilaob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