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所對于人的價值不僅是單純的物理空間所能承載的,同樣,照片對攝影師和讀者的價值不僅是光線、構圖和色彩所能決定的。按照海德格爾的理論,棲居是目的,住所是手段,以此類比,在與社會相關的攝影中,情感是內容的出口,攝影則是尋找這出口的路徑。有感、有思,而攝影,在對居所的影像記錄中,尤能體現這一點。居住是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居所卻又是大社會中最復雜的單元之一。通過它的外形、裝飾、陳設,以及人們生活于其中的印記,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都可以在居所中得到反映。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和最瑣碎的活動都在居所中完成,我們平時被封裝的喜怒哀樂也在居所中釋放,它映射著現實,也寄托著夢想。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深,居所的話題也越來越深地牽涉經濟發展、社會變化和文化認同。
在本期專題中,我們介紹的攝影師都將鏡頭對準人們的居住環境,有的在意住宅的外觀,有的深入室內居住環境;有的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有的在乎心靈世界的感受;有的關注社會尖銳問題,有的表現歷史帶給人們的思考。在攝影師的鏡頭下,這些關于居所的影像總是能引起讀者的窺視欲望,同時又會轉而審視自己的境況。這種比較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他人的處境是怎樣的?他人的生活是怎樣的?獵奇之后,或羨慕、或同情、或驚嘆、或向往,又或激起讀者對于自身境遇的滿足或感嘆。
居所的核心其實是住在其中的人,本期專題的關注點也不止于影像的表現力。它背后的故事總是反映著特定環境下人的生活。在采訪中,多位攝影師談到這點,認為拍攝的過程不僅是在感受別樣的空間,也是在訴說精彩而深刻的故事,關于環境,也關于人。這也是本期專題的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