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在上海和廣東連州同時推出倪衛華《風景墻》系列攝影作品展。在他歷時4年多創作、積淀的這些作品中,人和背景的疏離,現實與愿景的反差,非常突出、引人深思。他的創作動因、創作思路如何,這一系列作品是否會繼續下去?作者在此撰文闡釋。
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存在著這樣的尷尬:樓盤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而同時,農田、耕地及天然林在一圈又一圈地縮小著其“領地”。但是,城市里關于自然生態的圖像信息卻越來越多。城市人一方面每天都在戶外廣告、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上頻繁地接觸那些“優美生態”的影像資訊,另一方面距離大自然的泥土氣息卻越來越遙遠,多數人只能無奈地置身于由房地產商等利益群體編織的專為富人們打造的“大自然”圖像中,享受虛擬的“生態視覺大餐”。
當我們看到民工們在豪華別墅的“風景墻”前經過時那種尷尬、突兀的表情,我們似乎明白了一切:現代化和城市化不僅綁架了農村勞動力并榨取了他們所剩無幾的剩余價值,同時也在步步緊逼,蠶食著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這是觸發我創作《風景墻》攝影作品,并用視覺圖像語言去反諷和批判現實的動因所在。
《風景墻》的創作,與其說是在做攝影,倒不如說是在做一種公共空間“特別拍攝”的行為藝術。傳統攝影,特別是紀實攝影具有地點和時間的溯源性功能,而《風景墻》由于在取景時無一例外地做了圖像框取處理,“風景墻”之外的時空特征被徹底清除了,因而,這組作品實際上也通過“去時間”和“去地點”的解構行為,或者叫做“空間的混搭”,呈現給人們空間上的錯位感。
真實拍攝地其實是一個個房地產樓盤建造工地,或者是一個城市中心的售樓處附近,行人在工地前的街道上行走。因為圍繞工地做了房地產的巨幅廣告牌,他們背后的場景就被換成了風光秀麗的別墅或者是高爾夫球場等等。而行人仍然是行走在街上的樣子,與背景幾乎不存在關聯性——急匆匆趕上班,或者焦慮地思索著生活瑣事。這樣,背景墻中的現代化生活元素和行人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反差。盡管畫面常常讓人產生真實情境的錯覺,卻又總有一種人與景“不搭調”乃至“突?!钡摹安缓椭C”感。
我在連續拍攝《風景墻》的幾年時間里,社會空間中的街、景、人也在發生著連續性變化,人們的服飾、儀態、表情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因此,時間必然成為了我拍攝行為的一個重要維度,或者說,我的拍攝行為是一種以時間為軸向的研究項目。
在時間軸向里,我們可以同時觀察兩條線索:一條是折射社會群體價值觀的“愿景”線索,因為房地產廣告的營銷策略總是與購房客戶或潛在客戶的需求相匹配的,因而看起來似乎有些烏托邦情景的“風景墻”畫面,實際上反映的卻是當下人們普遍向往的一種“體面生活”、“高雅生活”情景。但由于愿景也會隨著現實境遇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愿景只能是現實狀態下的“當下愿景”。
另一條線索是現實圖景的變化,是社會變遷背景下人的變化線索,主要從行人的服飾、儀態、表情等信息去觀察。
兩條線索相交,這組照片似乎就是在呈現各個時間段上“現實”與“愿景”的偶遇。仔細觀察不同年份、不同時間段的“風景墻”,你可以發現,兩條線索隨著時間的延伸,在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各自變化,卻始終互相襯映著。通過“現實”與“愿景”兩條線索的巧妙并置,可以揭示出諸多的社會問題,如權力與貧富的差距、城市自然生態的消失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的創作,或者說我的課題研究還要不停地延續下去,直至這樣的景觀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