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一張精彩的肖像照片往往是靈機一動的意外所得。在本期《人像攝影室》欄目中,攝影師郝遠征為大家分享的照片中便有一個有趣的個例,雖然與一般肖像照片的拍攝手法不同,但展示出了拍攝肖像照片手法的多種可能。
我們常說,一張好照片猶如一段動聽的旋律,會帶給人一種美妙的感受。在這一點上音樂與美術乃至攝影都是相通的。樂曲有“調”,畫面也有“調”,雖然此“調”非彼“調”,但我相信,從事視覺藝術工作的朋友們應該不難理解其中微妙的關系。
音樂中的元素,除了音調外還有節奏,通俗點講是“拍子”,我們在唱歌時常會將歌詞和著拍子唱出來,兩者相協調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攝影作品的畫面也講究個“拍子”。
用黑白灰“譜曲”
照片的節奏感是通過色彩或畫面上黑、白、灰的明度關系來實現的。最簡單的“拍子”可以通過有規律的擊掌來得到,不斷變化擊掌的快慢頻率便產生一定的節奏,在畫面里黑與白、亮與暗交互出現的頻率也能在平面上產生類似節奏的感覺。如果聲音只有一個調調,只能稱之為聲響;只有不同頻率的組合,不同高、低音有節奏地交互出現才能稱之為音樂。同樣,只有當畫面中明暗相濟,層次有續地出現黑、白、灰,或者不同色彩的組合時,才能稱得上是拍出了有“韻律”的好照片。如何去把控畫面的節奏感則需要攝影師好好設計。
任何物體只要它是立體、非透明的,一旦有光線的照射,就會產生立體的影像,通過鏡頭,在感光元件上留下黑、白、灰的影調(所有的色彩也最終可以歸納到黑、白、灰三種基調上來)。如何在畫面中合理安排黑、白、灰的位置,是需要認真思考的。人們平時談論畫面時常會說“張弛有度”,按我理解就是說畫面中影調安排得合理,元素安排得和諧。同樣,讓觀者感受出一張照片“節奏”上的美妙, 才是攝影師的成功。
巧用被攝者的特點
節奏是什么?我認為節奏是山巒起伏的高低錯落,是浪花拍打海岸時的此起彼浮,是心電圖紙上瘋狂的舞動。在2008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我為主拍中央新聞(偶爾也涉獵其他題材)的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拍了一張肖像(圖4)。我想,這張照片非常適合來闡釋何為要拍出畫面的“節奏感”。
熟悉蘭紅光的朋友們都知道,他有一個“聰明絕頂”的腦袋。平時開玩笑時,蘭老師毫不介意朋友們對他頭頂的格外“關注”。時間一長,這反而成為了他的獨特標致之一。每每觀看中央各種重要會議的電視轉播時,我都能通過尋找這個標志來快速確認蘭老師是否在現場。
言歸正傳,在這次拍照時,我特意思考如何去表現他的這一外在“特點”。在試拍階段,蘭紅光手里擺弄著兩只白色佳能鏡頭,十分搶眼;兩只手臂在深色衣服的襯托下與兩只長鏡頭形成了頗有趣味的黑白對比,結實手臂緊握著工業感十足的“大炮”,畫面張力十足;但當畫面中加入被攝者的面部時,原來充滿張力的“黑白節奏”似乎減弱了不少。正在我猶豫是不是只拍手臂部分時,蘭紅光忽然將臉部緊貼相機,全神貫注地觀察起了取景器。他的雙手遮住了全部面頰,只露出了頭部的“亮點”——腦門。畫面立刻形成了有趣的“一點四線”的格局,而相機肩帶和胸牌作為重要的細節信息也在畫面中起了簡單的“人物介紹”的補充作用。
黑與白的節奏感,在這幅照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大面積黑暗背景的映襯下,淺亮的手臂與鏡頭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井”字。光亮的腦門以白亮“圓點”的形式突破了兩橫兩縱的結構布局,既起到了打破穩定格局、豐富畫面的作用,又突出夸張了人物特點。結果令我們都很滿意。
高反差用光凸顯特點
這張有節奏感的圖片在用光上非常簡單。拍攝時,現場只有室內的人工光源,這就要求我在拍攝時更有技巧地利用光線。當時屋頂上有許多射燈,其中一束射燈燈光剛好照在蘭紅光所站的位置。同時,我也在側面設置了一個光源,以便勾勒出人物生動的姿態。在剎那間,我抓拍到了這張高反差、暗背景、畫面節奏分明的照片。人物臉部的遮擋增強了內容上的神秘感和戲劇效果。畫面下方的采訪證又從細節上交代了人物身份,這也是一種對比。專業的攝影器材清晰地展現了人物的職業,霸氣而有力度感的姿勢給人以敬業和專注的感覺,可以說這正是我想要傳達給觀者的信息。
蘭紅光在鏡頭前的神形是多變的,他的肢體語言豐富、表情夸張、極富表現力。對我來說,他也是不可多得的“創作型模特兒”——每次拍,每次都不同。也正是這種多樣性,讓我從他身上捕獲了很多精彩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