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概要: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與中國經濟聯系增強的經濟體表現相對更好
經濟焦頭爛額可能使西方國家錯失這一機會
當人們忙于為美國財政狀況、歐元區前景與刺激緊縮之爭憂慮之時,或許忽略了全球經濟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我們正處在一個快速轉變的時代,從歐、美、日主導的“舊世界”轉向由中國引領的“新世界”。誠然,“新世界”這個名字對于享有數千年文明的中國來說并不恰當,但是中國近年來對世界的影響,不可不謂之具有革命性。承認中國的拉動作用,已成為分析當今全球經濟的大前提。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轉換的時代。
以中國為首,“新世界”主導了近十年來的全球經濟。盡管 “舊世界”對于增長的貢獻日益萎縮,但全球經濟在加速。在過去的十年中,“舊世界”的人均收入幾乎沒有變化,中國的人均收入卻以二戰后的最高速度在增長。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也呈現出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速,但是無一可以與飛速崛起的中國相提并論。
當然,中國與其他所有國家一樣,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全球經濟周期起伏波動的影響。如在2012 年,中國出口就因歐元區的經濟疲軟而有所下滑。然而不同于印度、巴西兩國國內市場表現欠佳是經濟增長受阻的主要原因,中國經濟在基礎設施建設的推動之下,最終有效對沖了外部沖擊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預計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7.8%,并將在2013 年溫和復蘇至8.6%。盡管以中國標準來看8.6%的增長并不算高,但鑒于中國經濟盤子已經躋身全球第二,可以預見,2014年中國對全球經濟的促進作用(貢獻度)也會創下新高。那么,一個由中國引領的“新世界”,同被美歐主導的“舊世界”有什么不同呢?到目前為止,受益于這一大轉向的國家都與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系,要么是地域上與中國鄰近,要么是貿易上滿足了中國對商品的巨大市場需求。
通過比較21 世紀初以來對中國出口占一國GDP 的比重,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大轉向的影響,其結果是驚人的。目前韓國對中國出口占其GDP 的12%,而在2003 年,這一比例僅為3.5%。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澳大利亞、智利、哈薩克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國的商品生產國也都在這一過程中分了一杯羹。此外,在日益緊密的中非關系的影響之下,安哥拉已成為中國的第14 大進口來源國,甚至超過了印度、法國、加拿大、意大利和英國。
“舊世界”卻尚未投入借力中國的浪潮之中。美國對中國出口僅占GDP 的0.7%。加拿大、法國、意大利對中國的出口也差不多在同一水平。英國對中國出口更低得可憐,僅占GDP 的0.4%。日本和德國盡管對中國出口相對較高,但也存在各自的問題:釣魚島領土紛爭惡化了中日政治關系,導致2012 年下半年日本對中國出口驟減;盡管中德貿易關系日益加強,但這一好處已經被德國對歐元區其他國家的依賴提升所淹沒,這也是為什么盡管德國的競爭優勢仍然明顯,卻仍在2012 年下半年被席卷歐盟的債務危機拖入了經濟的泥沼之中。
無疑,與中國加強經濟聯系會帶來收益。增加對中國出口、減少對“舊世界”出口的國家,近十年來經濟都有較快發展。反之,錯失這一良機的國家GDP 增長則一直低迷。中國的蓬勃甚至進一步提高了“舊世界”的增長成本:商品價格升高,外包所致的工資水平降低,都使得這些“舊世界”國家在應對沉重債務負擔時面臨更大的困難。加之危機后嚴重受創的國內經濟,“舊世界”國家經濟復蘇始終不見起色,中期財政前景更加不容樂觀。這些國家的官方預測卻尚未校準他們所使用的模型,仍頑固地相信可持續復蘇不久就會到來。
資本投資就是反映預測誤差的一個絕佳范例。許多“舊世界”公司,起碼大型跨國公司,都現金充裕,然而“舊世界”的總體投資額卻很低。對于這一不正?,F象的解釋五花八門,諸如政治動蕩說,甚至還有的解釋認為這是iPad 風行淘汰了不菲而笨重的大型計算機所造成的影響。然而從全球性的視角看來,這一現象并不難解釋。擁有資金的公司確實在投資,只不過投資對象多位于新興市場罷了。
我們對中國前景的預期較為樂觀,但是對他國的預測則不盡然。在這一期報告里,我們對日本、印度和巴西經濟前景的預測都有所下調。盡管今夏對于歐元區解體的擔憂已經逐漸消退,我們對歐元區前景仍持謹慎態度。同時我們也認為財政懸崖談判會實現一定的建設性結論,因此2013 年初美國經濟不會大幅下滑。盡管如此,美國經濟復蘇較之過去仍然會維持在較低水平。政策方面,我們認為2013年非常規政策將在主流政治占據更大的一席之地,中央銀行和政府將會尋求控制通脹以外的目標:美聯儲已將降低失業率作為工作重點,英格蘭銀行行長Mark Carney 則有意要將名義GDP 的增長為目標。
作者系匯豐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夏宇寧 廖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