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慎用”“忌用”“禁用”的區別?“慎用”“忌用”“禁用”主要是從藥品產生后果的嚴重程度上進行區分的。
“慎用”是指藥品用于人體后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應謹慎使用,但不等于不可使用。使用后應留心觀察,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老年人、孕婦、兒童及肝腎功能不良者使用此類藥物時應當特別謹慎。
“忌用”即避免使用。有些藥品的不良反應比較明確,不適宜服用的人服用后發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較大。若病情急需,應選擇藥理作用相類似、不良反應較小的藥品代替,也可合并其他藥來對抗其副作用。如磺胺類藥物對腎臟有損害作用,腎功能不良者忌用;異煙肼對肝細胞有損傷作用,肝功能不良者應當忌用。
“禁用”即絕對禁止使用。如果使用就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如青霉素過敏者絕對禁止使用該類藥物。
2.藥物能否同時服用
我們家庭的小藥箱里,往往都有很多治療感冒、胃痛或腹瀉等常見病的藥物。這些藥物在同時服用時,可能會因為其化學性質、作用機制的不同造成藥效的下降、副作用的增加,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以感冒為例,藥店里所能買到的治療藥物有很多種,可其中的成分都是相似的,如果同時服用多種感冒藥,則會導致藥物過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同時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這個時候需要咨詢醫生或者藥師,避免藥物相互作用帶來的危害。
3.加倍劑量服藥或縮短服藥間隔的危害
加倍劑量服藥或縮短服藥間隔,人為造成用藥劑量過大,容易造成肝、腎受損。如果某種藥使用時間過長、劑量過大,有導致肝腎損害的可能。還有一些安全劑量范圍窄、毒副作用強的藥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鈉、氨茶堿等,加倍劑量服用,可導致嚴重的藥物中毒,可危及生命。
4.服用一般藥物的飲水量
要根據服用藥物的性質和劑型特點來調整飲水量。一般服藥時飲水量應以足夠將藥物咽下為宜。一般服用片劑喝150~200毫升水即可,服用膠囊制劑則喝水量大一些,因其易附著在食管上。有一些藥物服用時,要少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如硝酸甘油舌下片,含服時間要控制在5分鐘左右,含后30分鐘不宜吃東西、喝水,以免影響藥物吸收。而服用磺胺類藥物需要大量喝水,因為其易在尿中形成結晶。還有一些情況是根據病情來定的,如腹瀉時服用口服補液鹽、發熱時服用退熱藥需要多喝一些水,則是因為腹瀉需要補充體內水分,退熱出汗會喪失水分的原因。總體來講,人在服用藥物時,每日的飲水量應多一些,目的是防止藥物性。腎損傷。
5.適宜的服藥時間和間隔
采用正確服藥時間和間隔,是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減少或規避藥物不良反應。科學的服藥間隔是將一天的24小時除以服藥次數,例如一日三次,就是應該每隔8小時服藥一次;一日兩次,即為每隔12小時服藥一次。如果每日三次采用了早、中、晚的服用方法,即在用餐時間服用,就會使藥物的吸收過程主要在白天完成,白天的藥物濃度較高,不良反應也就隨之增加;而夜間藥物濃度會過低,會影響療效。但是降糖藥的服用是例外,血糖的高低與進食有關,降糖藥服用時需要按照進餐時間進行。
在掌握好服藥間隔的基礎上,還應該根據所患疾病及所用藥物情況,合理調整服藥時間。以激素類藥物為例,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10時,故采用早晨一次服藥為宜,可減少對機體內源性皮質激素分泌的抑制。服用補鈣藥宜在臨睡前,因人體的血鈣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臨睡前服用可使鈣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6.餐后、餐前服用的藥品
要根據藥物的性質決定服用時間。
以糖尿病藥物為例,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磺脲類降糖藥,必須在飯前30分鐘服用;阿卡波糖則需要與第一口飯同時服用;二甲雙胍由于對胃有刺激,故需要在飯后服用。胃黏膜保護劑(如氫氧化鋁)為了形成保護膜,促胃動力藥(如嗎丁啉)為了發揮其藥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拉定)為了避免進食對藥物吸收的影響,均需要在飯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由于對胃有刺激,則需要在飯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