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抗菌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物進入腎臟后可引起腎功能或結構的改變,導致腎小管退行性病變或急性壞死。因此,合理應用腎毒性抗菌藥物,對保護腎臟至關重要。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本類藥物是腎毒性較大的一類抗生素,腎毒性與用藥時間、劑量有關。應用3-7天后有8%~26%的患者出現輕度腎功能障礙。出現腎臟濃縮功能受損,蛋白尿和管型尿。大多可逆。7~10天后出現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少尿、腎小管壞死,伴腎性失鉀和失鎂,由此引起低鉀血癥、低鎂血癥。個別患者表現為非少尿型急性腎功能衰竭,少數病例可有類似范可尼綜合征的表現。腎毒性表現為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偶可致急性腎衰竭。
多粘菌素B
損害腎小管,引起蛋白尿、管型尿,甚至出現血尿,繼續發展可致少尿、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嚴重者出現腎小管壞死,甚至腎衰竭。腎毒性與劑量、療程相關,原有腎病者易發生,一般治療開始即可出現,常見于三四天后,停藥后可恢復或好轉。
四環素
少見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腎功能不全者可加重腎損害。
青霉素
大劑量應用可引起腎衰竭及間質性腎炎。重度腎功能損害者應調整劑量或延長給藥間隔。
萬古霉素
損害腎小管,早期有蛋白尿、管型尿,繼而出現血尿、少尿等,嚴重者可致腎功能衰竭。少數患者出現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
兩性霉素B
腎毒性發生率較高,與劑量和療程相關。毒性在較低劑量下就能出現,累積劑量達4克時,其毒性發生率可達80%。腎毒性可通過停藥控制,停藥后多數患者的腎小管功能和腎小球濾過率都得到恢復,但有些病例的損害是不可逆的。
喹諾酮類
對泌尿系統的不良反應為腎毒性,引起結晶尿、血尿、血尿素氮升高,可發生腎炎、急性腎衰竭。
頭孢菌素類
可引起腎損害。絕大多數頭孢菌素由腎排泄,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少尿、蛋白尿等。頭孢噻啶的腎損害最顯著,頭孢拉定可引起血尿、結晶尿,刺激尿道出血,少則數分鐘或數小時,多則數日,尤其以靜注給藥為甚,其中兒童占多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