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詳細闡述了新時期高校黨建帶團建是有效聯系青年,有效凝聚青年的必然途徑,也是共青團自身建設的內在需求。著重就共青團如何在新形勢下開展黨建帶團建進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思想帶團、組織強團、作風凝團、制度建團”四條思路來開展工作。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共青團;黨建;團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堅持黨建帶團建,把加強團的建設作為高等學校黨建的重要任務。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七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堅持以黨建帶團建,加強團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共青團與學生會的作用。”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又提出“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黨的建設是保證執政地位的需要,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證。當今世界經濟格局多變,國際力量對比和各種文化交融交鋒,我黨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而這種機遇和挑戰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
高校黨建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是聚集和培養優秀青年的場所,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青年強則國強,青年的思想和行為影響著時代的脈搏和旋律。高校的共青團組織是團結、教育青年的核心力量,是黨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備軍。如何加強對共青團的領導,以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
一、新時期高校黨建帶團建的重要意義
(一)有效聯系青年,有效凝聚青年的必然途徑
高舉團旗跟黨走,共青團是黨聯系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是高校的主體,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贏得青年就是贏得未來。共青團的歷史使命就是把青年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教育引導青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始終帶領青年沿著黨指引的方向不斷前進。高校共青團是高校黨建的最好陣地,通過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黨性修養、黨的知識以及思想、作風等方面的教育,能有效地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這也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目標。通過黨建帶團建,共青團可以更好地肩負起團結帶領青年大學生的重任,了解青年大學生的需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特點,認識到大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就能夠有效地聯系青年,激發廣大團員青年的政治熱情,增強共青團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鞏固黨在廣大青年中的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隊伍基礎,構建一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黨員隊伍,團結帶領青年大學生更好地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中。
(二)共青團自身建設的內在需求
高校的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是培養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扎實的專業知識、開拓創新精神的德才兼備的人才。而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開展就是圍繞學校培養人才這一目標,但是當今的國情、世情瞬息萬變,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各種社會思潮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帶來了很大影響。當今的90后大學生表現出很多的問題,他們外表青春張揚內心卻孤獨空虛;性格爭強好勝卻心理脆弱,情感普遍早熟卻戀愛泛濫,他們關注時尚,沉溺網絡,政治文盲,黨性淡漠,道德滑坡和情感缺失嚴重。如何加強團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發揮團在學生工作中的政治優勢,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和行為指導,更好地吸引青年、聯系青年、服務青年和凝聚青年,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學校和社會是擺在高校共青團工作者面前的新問題。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堅持黨建帶團建,按照“思想帶團,服務立團,文化興團,創新強團”的工作思路,不斷加強團的自身建設,努力做好理想、實踐、文化、服務、組織等方面的工作,實現育人目標和自身建設的完善。
二、高校共青團開展黨建帶團建的新舉措
高校共青團具有發揮在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的組織優勢和活動優勢,能夠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團員積極投身學校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在青年學生中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與影響力。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根本在“建”,關鍵在“帶”,目標是共同發展。“建”是指黨、團組織都要要做好自身建設,要做到黨組織有作為,團組織緊跟上,黨建、團建都并進。“帶”是指黨的建設帶動和促進團的建設,以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吸引和凝聚廣大青年團員共同投身于建設團組織的工作中。在今天深入學習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順利召開的背景下,黨建帶團建工作應該有新特點,有新舉措。
(一)堅持“思想帶團”構筑思想教育體系,以先進的思想引領青年
思想建設是黨團建設的首要任務,黨從思想上帶就是要求黨組織加強對共青團的領導,為共青團把握好政治方向,始終帶領團組織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是創新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要緊跟時代主旋律,把握團員青年的政治熱情,通過新媒體,采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團員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引導團員青年以良好的學風、昂揚的斗志展現時代風采。二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依托社團、網絡陣地,利用建黨、國慶,“五·四”,“一二·九”等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節慶日,以征文、演講、座談、文藝匯演、網上黨校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方式,引領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校。
(二)堅持“組織強團”,完善團的組織建設,以完善的組織體系增強團的影響力
高校黨委要建立健全、調整鞏固團的基層組織,把團的組織建設納入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和總體規劃,進一步擴大團組織在社會組織中的覆蓋面和青年群眾中的影響力。一是要及時合理調整團的基層組織設置,深入推進團組織進公寓、進社團、進網絡,努力構建與青年大學生群體變化相適應的組織體系。黨章中規定凡是建有黨組織、團員人數在3人以上的單位,黨組織負有建立團的組織的責任;未建立黨組織,但具備建團條件的,其上級黨團組織負有建立團的組織的責任。如可以建立研究生團支部、教師團支部、社團聯合會團支部、公寓自律委員會團支部以及網絡團支部等。二是做好共青團的“兩代會”換屆工作,切實做好基層團干部的培養選拔工作,選拔一批高素質、有才干的團干部,尤其要選配好團組織的負責人。
(三)堅持“作風凝團”,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以優良的黨風凝聚青年
高校黨組織要通過黨組織的先進性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團組織的作風建設,以良好的作風吸引與凝聚青年學生。一是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抓先進樹典型,通過優秀共產黨員評選、優秀團總支書記、優秀團干部等的評選,以先進的榜樣,典型的事跡感染、影響、教育青年大學生,激發更多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讓青年大學生成為優良品質和高尚情操的一代青年。二是高校共青團應主動把團的作風建設納入黨的作風建設體系,做好監督與檢查,定期召開團內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讓團員有條件充分發表對團干部和團的各項工作的批評和意見。
(四)堅持“制度建團”,建立長效機制,以健全的制度保障團的發展
加強機制建設,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是高校黨組織促進黨建帶團建工作的關鍵。一是堅持民主管理,進一步完善團內議事、用人、考核、評比、管理等各項制度,如“薦優入黨”制度、公開選拔黨務干部制度、“五·四”評優制度等等。二是建立健全高校黨團組織與地方基層黨團組織的橫向聯系,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如選派團干部到基層掛職鍛煉,堅持西部志愿者計劃”與“三支一扶志愿者計劃”,積極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以多種方式參與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基層團組織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凝聚青年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去。
在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時期,加強黨對共青團的領導,深入開展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既是工作要求也是政治要求。高校共青團一定要從黨的事業贏得青年就是贏得未來的戰略高度加以創新推進,把握“黨建帶團建”的政治優勢,開展青年研究和團的工作研究,形成“黨重視團,團依靠黨,黨領導團,團緊跟黨”的良好格局,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眉.堅持高校黨建帶團建增強團組織凝聚力與向心力[J].改革與開放,2012(12).
[2]張清華,徐麗蘋.堅持黨建帶團建,實現高校共青團工作新發展[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4).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吳菲.新時期黨建帶團建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07.5.
[5]張淼.互動:高校學生黨建與團建工作機制構建趨向[M].理論界,2008(10):36-40.
(作者簡介:鄭琳川,女,碩士,講師,西華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團總支書記;李振華,男,碩士,講師,西華師范大學網絡中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