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企業的不同形態、類型和所處的產業結構對接班人的素質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也影響著企業股權設計和治理結構的完善,從而影響代際傳承的難易程度。相比臺灣家族企業,大陸家族企業的傳承顯然面臨更大的挑戰
2013年5月22日,新希望 (000876.SZ)第六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公布新的人事安排,選舉劉暢為新任董事長,劉永好不再擔任新希望集團董事長。至此,劉永好將一手締造的新希望“帝國”的管理權杖正式交給自己的女兒。就在宣布更換董事長當天,新希望股價下跌1.49%,報收于12.56元/股,并在其后的2個月內一路下行,最低探至8.81元/股,創下自2010年7月22日以來的新低,公司市值縮水近三成,新接班人面臨較大考驗。
公司股價的波動通常反映市場對公司某一事件所引發的未來表現的信心和預期。與新希望所遇到的情況類似,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新加坡也曾上演著同樣的劇本。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早前涵蓋逾500家上市家族企業的一項研究指出,亞洲家族企業在傳承過程中,無論是由子嗣或者外界專業人士繼承,其財務方面均出現大幅度的倒退。香港的家族企業在傳承過程完成的前8年內,剔除其他市場因素(如金融風暴等),股價平均下跌80%,中國臺灣和新加坡均為40%。臺灣地區的家族企業傳承績效為什么會遠優于香港地區?其傳承模式和特點對大陸家族企業有著怎樣的借鑒?
由第二代向第三代交班
典型的家族企業應該具備“已經實現了至少一代的交替”這一條件,從這個角度看,當前大陸大多數家族企業還處于創業企業的形態階段。臺灣的家族企業又是什么狀況呢?
臺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博士認為,臺灣的家族企業大多起步于1949年,少數甚至創立于日據時期,因此經過近60多年的發展,它們目前大多處在由第二代向第三代傳承階段。據悉,臺灣家族企業第三代目前平均年齡在40-50歲左右,略高于大陸第二代35歲的平均年齡。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緒圻研究員在對臺灣大型家族企業集團研究后也證實,中國臺灣大約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前后基本完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交替,臺灣家族二代現在平均年齡已經在60-70歲。因此臺灣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準備和完成,大約比大陸家族企業要超前20年。
臺灣大型家族企業集團順利交接,且整體表現好于香港家族企業,其中的奧秘在哪里?香港中文大學范博宏教授認為,香港大多數家族企業均集中在與基礎建設有關的行業,這些行業的成功一般需要有特殊的人脈及商業網絡;而臺灣的家族企業產業結構比較分散,不集中在以地產為主的行業。
臺灣家族企業興起于1950年代,類似于大陸近30年家族企業走過的歷程,經歷了規模擴張、資本運營、產業升級轉型、國際化和新興產業等階段的演進。其形態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傳統制造業和商業、大型集團和科技產業、國民經濟命脈產業、新興產業。不同類型的企業形態影響著家族代際傳承的模式和績效。
臺灣早期的家族企業多為傳統商業和白手起家的低端制造加工業等中小企業。如大同集團,早年名為協志商號,成立于日據時期的1918年。臺塑集團早年名為福懋塑膠,創辦于1954年。上世紀50年代臺灣當局將工礦、農林、紙業、水泥四大公司轉為民營,后來又采取了有利于私人企業發展的金融措施,制定了《獎勵投資條例》,實行了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政策等。到了60年代中后期,臺灣開始出現大型集團企業。因而,當前臺灣多數的大型集團企業,如臺塑、新光、遠東、臺泥、裕隆等,大都受惠于進口替代時期的經濟管制措施與當局的積極扶持,且集中于獨占或寡占部門而成為地區市場的主要勢力。
這樣的歷史演進過程表明,臺灣家族的轉型升級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當局的作用下為家族企業提供了另一條路徑:逐漸部分開放關系國計民生的經濟命脈的產業部門,這些部門類似大陸央企所在的產業部門和金融業。同時,這些家族企業在向產業上游躍進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政商關系。臺灣“新五大家族”賴以發跡的產業不是石化、紡織等特許行業,就是保險、銀行等特許金融業,就是例子。
“新五大家族”傳承勝經
臺灣“新五大家族”,一般是指王永慶家族的臺塑集團,蔡萬霖、蔡萬才家族的霖園集團和富邦集團,辜振甫家族的和信集團與中信集團,吳火獅家族的新光集團,以及徐有庠家族的遠東集團。“新五大家族”旗下總共不過200家企業,但營業收入總金額卻占臺灣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的10%強,資產總額占臺灣全部企業總資產的5%,是企業界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新五大家族”企業的第一代創始人已相繼離世,家族已徹底完成代際交替:臺塑集團由王永慶之子王文淵(66歲)接管,霖園集團由蔡萬霖之子蔡宏圖(61歲)接管,和信集團由辜振甫之子辜成允(59歲)接管,新光集團由吳火獅之子吳東進(60歲)接管;遠東集團由徐有庠之子徐旭東(71)接管。這些在臺灣被稱為“新生代企業家”的群體,平均年齡已達到63歲,已面臨由第二代向第三代權力交替階段。
“新五大家族”,包括其它臺灣大型家族企業集團(豐群、大同、力霸、大陸工程等集團),在第一代向第二代的權力交替過程,雖然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家族內爭和分裂,但總體上代際傳承順利圓滿。這一現象的背后奧秘又是什么呢?這與其順利進入有利于傳承的產業藍海,掌握一系列處于上游的優勢產業密切相關。
不同類型形態的家族企業對接班人的勝任能力要求是不同的。越是處于產業上游或壟斷部門,越是接近資源與信息中心,對接班人管理素質層面(特別是社會網絡能力、政府關系能力)要求越高,而越處于產業下游或競爭激烈的產業,越是遠離資源和信息中心,對接班人管理技能層面(特別是學習創新能力和科學管理能力)則要求越高。
老子英雄,兒子不一定是好漢。“新五大家族”企業幾乎全部涉及能源、交通、通訊、金融等關乎國計民生經濟命脈的產業部門。這些家族企業利用產業優勢設計復雜的股權和精密的治理結構,包括控股公司、交叉持股、基金會、非營利性組織、信托等,通過治理機制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最大限度降低對接班人經營管理技能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外部不確定環境對接班過程的沖擊。結果是,家族接班人在良好的教育和家族背景下,只要具一定的管理素質,就能順利掌控企業航母。
相反,如果家族企業不能順利躍入這一有利于傳承的產業藍海,而是沿著另一條路徑轉型升級,即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進入相對競爭激烈、行業變化迅速的產業,即使是臺灣家族企業,也面臨著代際傳承難題和困惑。據報道,排名臺灣前30強的家族企業(總市值13兆以上新臺幣)中,現任領導人年齡超過60歲卻沒有明確接班計劃的企業占六成,其中就包括鴻海董事長郭臺銘(62歲)、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62歲)、矽品精密董事長林文伯(61歲)、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60歲)和華碩集團董事長施崇棠(60歲)。
臺積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張忠謀如今已經81歲,他沒有讓子女來接班,而是在2012年3月宣布三名非家族職業經理人擔任聯合首席運營官(COO)。張忠謀表示,他可能會在2014年6月辭去CEO職務,保持董事長職務。未來的臺積電CEO將從三位職業經理人中產生。
大陸家族企業寄望新紅利
相比那些處于產業上游壟斷行業的臺灣“新五大家族”,當其在上世紀末已完成代際交替,交班者可以悠游歲月、含笑九泉時,那些處于產業中下游的一代企業家仍然苦苦面對類似華為任正非、娃哈哈宗慶后同樣的處境。這不僅讓人聯想起二千多年前秦國丞相李斯發出的“倉廩鼠”之嘆。至于臺灣那些新興產業的創業新富們,也就是以聯華電子和旺宏碁為代表的被臺灣人稱作“非家族技術團隊創立的倫理科技企業”創始人們,他們和阿里巴巴的馬云一樣,家族傳承甚至早已經成為一個歷史話題。
2013年9月22日,《福布斯》中文版發布“中國現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涵蓋了包括滬深兩地上市的民營家族企業以及港交所上市的內地民營家族企業。在2470家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711家為家族企業,占全部上市公司數量的29%,而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有194家。在A股上市家族企業分布最多的十大行業中,仍以制造業為主,機械設備、化工與醫藥生物位居前三。房地產則由去年的第三位降到了第八位。在香港上市和在內地上市家族企業的行業分布基本一致,較多經營著傳統產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包括原材料業、耐用消費品與服裝業)及房地產業。
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家族企業幾乎集中了中國大型家族企業的精華,但若拿其和臺灣大型家族企業相比,行業分布的局限性一目了然,它們仍然主要集中在產業中下游和競爭相對激烈、產業變化相對較快的行業。下一代在接班過程中,要么不得不帶領企業沿著微笑曲線向兩端升級,要么放棄實業而通過PE去投資新興高增長產業,這兩條路徑都會對大型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造成很大的失敗風險。
而對大型家族企業創始人而言,又不可能像那些仍停留在低端制造加工貿易產業的中小家族企業那樣一賣了之或接受并購。因此,向產業上游和壟斷行業躍進,進入有利于傳承的優勢產業,成為大陸家族企業降低傳承風險和失敗率的一條可行路徑。這就需要政府開放部分行業的準入。有民企代表就建議,希望允許民營企業從事能源、石油、鐵礦石進口、鐵路、民航、通信、電網、保險等不涉及國家核心經濟安全的壟斷行業。如果未來這一政策能夠實現,無疑是對大型家族企業代際傳承最大的改革紅利。
(作者就職于中歐凱風家族傳承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