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四十年的默默無聞之后終于成了公認的巨星,他變得很富有,卻仍然并打算一直住在從上世紀70年代初期就開始居住的房子里,他沒有電腦和車,也不打算買,他的生活是斯巴達式的,把大部分錢都分給了朋友和家人
對于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尋找小糖人》,我們該談論什么?我想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說出兩個字:“傳奇!”
影片開頭即為這傳奇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兩個唱片制作人的口頭指引下,我們穿越20世紀60年代末底特律的重重迷霧,進入一家煙霧繚繞的酒吧,首先聽到吉他的掃弦聲,接著是歌聲,在一個角落里我們終于找到了歌手,卻看不清他的臉,因為他正背對著觀眾唱歌。甚至在隨后出現的舊照片中,他的臉也總是隱藏在墨鏡和長發后面。與面目的模糊相對,此人的才華卻得到受訪者清晰一致的肯定,被譽為智者、詩人、先知。在那個時代的“作家”歌手中,唯有鮑勃?迪倫能與之媲美。
然而,這個名為羅德里格茲的墨西哥裔創作歌手卻沒有因此而著名起來。在美國,根本沒人聽說過他,兩張唱片的銷量屈指可數,其音樂道路也就此終結。這真是一個難解之謎,直到現在,他的制作人仍然困惑不已。
恐怕沒人能夠料到,羅德里格茲的音樂生命竟然在萬里之外的南非奇跡般地綻放開來,而他本人對此卻毫不知情。他不知道自己的唱片在南非賣了至少50萬張,不知道他的音樂啟蒙了南非白種年輕人,成為反種族隔離運動的“圣歌”,更無法想象自己影響了一代人,開啟了一個時代。而南非人對自己的偶像同樣一無所知,為了與其傳奇性相匹配,他們甚至為他量身定做了兩種死法:在舞臺上,平靜而溫柔地唱完最后一首歌,然后掏出手槍,對著腦袋扣動扳機,或者用汽油點燃自己。
那么,羅德里格茲到底是誰?懷揣著被點燃的好奇心,終于有兩個南非人踏上了尋找“小糖人”之路,而就尋找的過程和結果而言,其傳奇性竟絲毫不減。他們先是追查唱片公司的現金去向,逐一排查出現在歌詞中的所有地名,建立起“尋找小糖人”的網站,直到十年之后才柳暗花明,他們等到了羅德里格茲的女兒在網站上的留言:我爸爸還活著,在底特律。
羅德里格茲不但活著,而且只是一個建筑維修工。這消息震動了整個南非,他被邀請到南非開演唱會。演唱會十分成功,羅德里格茲受到前所未有的熱情對待。而等這一切結束之后,他依然選擇做回自己,回到底特律,回到從前的生活中去:住老舊的公寓,繼續之前的工作。
在這部以訪談為主體的紀錄片的前半部分,人們談論的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而在后半部分,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在突如其來的名利面前,寵辱不驚,保持本色。而這個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的妻子為何被忽略?他何以成為現在的他?這些疑問被導演輕易地放過了,使我們無法深入到主人公的生活和內心中去。很顯然,這一缺憾與導演瑞典人馬利克?本德杰魯著力于渲染影片的傳奇色彩和勵志效應從而無暇他顧有關。而訪談的方式似乎也制約了影片的表現力,我們不妨通過《滾石》雜志上的一篇貼身報道更生動地進入羅德里格茲的生活。
因為本片獲奧斯卡獎,他在四十年的默默無聞之后終于成了公認的巨星,走到哪里都有粉絲蜂擁而至,演唱事業也蓬勃發展,他將帶著他的歌環游世界;他吸食大麻,為了放松,也為緩解青光眼帶來的病痛,這病讓他幾乎瞎了;他有一個名叫邦妮的女友;他變得很富有,卻仍然并打算一直住在從上世紀70年代初期就開始居住的房子里,他沒有電腦和車,也不打算買,他的生活是斯巴達式的,把大部分錢都分給了朋友和家人。
讓藝術家回歸到人,讓傳奇回歸到日常,懷抱著這樣的念頭,我總是被影片中不時出現的底特律的街景所打動。伴隨著羅德里格茲的音樂,這街道時而被雨淋濕,時而被閃電照亮,時而被暮色籠罩,時而被白雪覆蓋,讓我們凝視這街道,這街道上踽踽獨行的人,這個人的生活,這一切散發出來的詩意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融化成水,在生命的長河中靜靜地流淌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