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再生資源、新能源、與內需相關的快速消費品領域的十倍股最多,而能夠專精于某一細分行業并且圍繞主業進行有限和相關多元化的企業里,也能跑出有卓異表現的領頭羊
在任何一個投資者眼中,10年能漲10倍的股票,顯然都是非常好的投資標的。這個概念首先是由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提出的,tenbagger,非常形象的說法——十倍股。其含義是假定估值不變,當盈利年增長率超過25%時,10年期間公司的盈利和股票價格將上漲10倍。10倍已經很可觀了,大概對于如此高水平的大師,也就只能奢望到這個收益水平了。然而,“奇跡”總是有的,特別是在中國這樣的遠未成熟的股市里,不僅會發生,而且情況令人訝異。
有數據顯示,在一份包括41家A股上市企業的“好公司”清單中,其共同點是漲幅(以后復權價格計算)曾經超過100倍。而中國股市的年齡也只有20多年。懷著極大的興趣,我對這41家公司做了一個簡單的篩選和分析。
在41家企業中,大部分企業呈現出在2007年股價暴漲,隨后又大幅度下跌的趨勢。此外,有些企業呈現出兩波或三波股價快速增長的態勢,如方正科技,在2000年以及2007年出現了兩段式的快速增長曲線。而股價穩定增長的企業,則相對較小,代表性的企業為云南白藥。眾所周知,2000年科技股泡沫和2007年次貸危機引爆前,出現了兩波股價異動。因此對于前者,應該剔除科技概念股;而對于后者,則基本上都應作為特例考慮。以中國船舶為例,1990-2006年期間,企業股價幾乎沒有增長。自2006年4月開始,至2008年1月,其股價從9元漲至400多元,增長四十多倍。所以,真正值得進入視野的是像云南白藥這樣的23家上市公司。
按照十倍股的篩選條件,可以從這23家公司中找出13家,銷售額和凈利潤的年均增長率均接近或超過了25%。有趣的是,其中有5家的銷售額年均增長率與凈利潤年均增長率并不匹配(前者低于后者10%以上,如福耀玻璃、合金投資、瀘州老窖、鵬博士、三愛富)。從業務是否多元化角度分析,13家企業都具有業務專一或圍繞著主業進行有限和相關多元化,而非綜合化經營企業。可以看出,專注一個核心業務類的企業更受投資者的青睞。選擇專注核心發展有利于企業集中資源,增強企業競爭力,鞏固市場地位,擴大市場份額。企業在所處行業實現了較強的競爭優勢后,可逐漸向相關領域滲透,如向類似產品擴展、圍繞核心業務提供相關產品及服務、向上下游進行拓展等方式。
如果把41家企業放在一起分析其行業屬性,可以發現有一半的高增長企業在競爭行業,1/4在壟斷,1/4屬壟斷競爭的行業。在壟斷行業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在競爭行業的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競爭行業的企業明顯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以企業資產為標準,來對41家企業的壁壘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技術型、資金型、技術+資金型三類;所有企業都擁有技術或資金作為壁壘,一半以上的企業以技術為重要壁壘,通過技術研發形成的壁壘也是競爭力。
現在大致可以看出A股的好公司的特點了。如果將屬于資本重組、資本市場炒作以及得利于市場泡沫的股票排除掉,福耀玻璃、南玻、云南白藥、樂山電力、合金投資、瀘州老窖、山東黃金、伊利股份、川投能源、鵬博士、三愛富、包鋼稀土、金路集團、特變電工、鹽湖股份等就浮出了水面。當然,這些公司過去的成功并不能保證未來永遠成功,而沒有列出的企業也不意味著不成功或不會成功。
顯然,不可再生資源、新能源、與內需相關的快速消費品領域的十倍股最多,而能夠專精于某一細分行業并且圍繞主業進行有限和相關多元化的企業里,也能跑出有卓異表現的領頭羊。其中一些公司有分散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各國市場的無數案例已經證明,綜合化和無關多元化經營對于企業的競爭力是不利的。
需要指出的是,周期性行業公司沒有包括的原因在于,這類公司必然會隨著經濟周期出現上下波動,很難保持較穩定的市場表現。當然例外情況也是有的,比如有些公司的市值管理做得很不錯,會采用一些會計方法平滑業績波動。有些公司發展策略把握較好,在周期上升階段擴張,在下降階段采取保守態勢,采取進兩步退一步的策略。但總體來說,這類企業中很難出現十倍股。
股市潮漲潮落,一時英雄很多,而能長期保持卓越者殊少。英雄借時勢,時勢造英雄。唯有不斷打造專業競爭力,才能做精做強。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