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的最新《國情咨文》來看,奧巴馬新政已初露端倪:讓新的工業革命在美國發生,讓制造業回歸美國。為此,奧巴馬的配套政策是政府提供稅收優惠,同時對那些繼續把制造業留在海外的跨國公司課以重稅。而這一切,都劍指“世界工廠”中國,中國制造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內憂外患。
2013年1月,全球制造業生產指數為52.4%,環比增長兩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保持在50%以上,且增幅擴大。其中,一度被認為“制造業衰退”的美國,制造業生產指數創出近10個月的新高。而據匯豐發布的數據,2013年2月中國制造業指數降至50.4%,創四個月來新低。
美國知名經濟研究和咨詢公司HIS旗下的 Global Insight發布的報告稱: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高達1.955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總產值的19.8%;同期美國制造業產值為1.952萬億美元,占全球的19.4%。
自2008年入主白宮以來,奧巴馬就開始致力于拯救美國制造業,特別是美國制造的核心——汽車工業。奧巴馬冒著美國民眾、共和黨員的口誅筆伐,耗資848億美元拯救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這樣的不惜代價終于收到效果,一年多后的2011年,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產值接近歷史最高點,僅次于2000年納斯達克股市泡沫時的數值。在奧巴馬的努力下,經歷了長達10年的制造業工作崗位不斷流失的態勢終于被遏制,過去3年創造了超過50萬個就業崗位。
連任競選中,奧巴馬更是公開承諾“將把就業和制造業帶回美國”。而在剛剛結束的2013年國情咨文演講中,奧巴馬同樣將制造業放在核心地位,并提出了一攬子刺激制造業增長計劃。
在奧巴馬新政的激勵下,包括汽車工業、重工業、高科技企業在內的制造業有了回歸美國本土的跡象。卡特彼勒正在逐步把制造業從墨西哥遷回美國本土。國家收銀機公司(NCR)在新政的鼓勵下將其自動提款機的生產,由中國遷回美國佐治亞州。2012年6月28日,谷歌發布的新款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 Q的背面印刻著這樣一行文字:“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in the U.S.A(設計并制造于美國)”。蘋果更是計劃在美國本土投資1億美元,建立Mac電腦的組裝生產線。
巨頭們紛紛將制造業帶回美國,這是對奧巴馬新政的積極響應,同時也為中國的制造敲響了警鐘。當然,制造業回歸美國并不是僅僅受奧巴馬新政的刺激,更深層次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才是根本所在。
3D打印技術被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具標志性的生產工具”。在《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看來,3D打印技術將會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向頂峰,因為它將“體現在前兩次工業革命大顯神威的相同領域內:產品制造”。2012年全球3D打印設備市場規模超過了20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30億美元。奧巴馬在最新的國情咨文演講中也多次強調3D打印技術的重要性,稱其將加速美國經濟的增長。3D打印技術完美滿足了定制化、個性化的產品需求。基于互聯網科技的3D打印技術能夠以任何數量規模制造產品,完美迎合了最新的消費趨勢。
另外,制造業回歸美國還有著政策上的優惠。奧巴馬政府最新發布的國情咨文透露,要在政策上扶持在國內建廠的制造業,擴大了對美國國內制造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回歸從國外遷移至美國國內所發生的費用給予補貼。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成本呈逐年快速增長之勢,中國制造業的物流成本卻一直居高不下。以國際通用的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標(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衡量,美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為9.4%,而中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達到19.5%。再加之中國成品油價格、天然氣等資源價格均高于美國制造業,中國制造最后的防線、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面臨巨大挑戰。
但“中國制造”仍然可以迎來第二個春天。因為每一次的產業轉移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轉移制造業,其份額直至2010年才被中國超越。中國制造,無論是轉向越南、印度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還是轉移到美國,都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這給中國制造留下了足夠的反應時間。
如果“中國制造”無法利用這一間隙提升自己的能力,施行以“品牌戰略”為導向的轉型升級換代,不僅中國本土市場會被洋品牌全線攻克,“中國制造”的優勢也將面臨全線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