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斯?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他非常喜歡。可在入睡時穿上之后,狄德羅卻總感覺自己所有的家具與睡袍風格不對。于是為了與之配套,舊的東西先后被更新,直至它們能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兩百年后,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把這種現象稱作“配套效應”,簡單說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傳統意義上的“青春飯”,大多是服務和娛樂業,如果說過去是靠臉蛋兒吃飯,如今則更多是憑借真才實干。競爭是激烈無情的,一份光鮮的職業必須有與其配套的“生活方式”才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很多文體明星早早涉足商業,根據自己的能動意識去協調競爭環境,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快那么一點就是贏
在激烈的競爭中多付出一點,便可多贏一點。就像百米賽跑一樣,跑第一的勝出第二就是快了那么一點。但這就是贏。這同樣適用于“跨界”搏殺商海的明星們。
作為運動員,李寧曾創造了世界運動史上的多項奇跡。即使如此他也很早就領悟到運動生命有限、教練之樹常青的道理。作為李寧品牌的掌舵人,他必須像做運動員一樣,聚精會神地聚焦于核心品牌、核心業務、核心市場,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其業務的發展;倘若稍有遲疑,在激烈的運動成衣領域,資源積累與公司的長期戰略就很難保持一致。
在所有的華語作家中,海巖是連續7年每年出版字數最多的作家——80萬字/年,而他的正職是職業經理人,管理著19家酒店。“管理企業是一個復雜的人際關系工程。任何一個企業家,如果你只懂企業運營,不去快速理解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根本就站不住腳。”他的訣竅是,像一個大家長,把酒店經營成溫暖的大家庭,在規則化的同時兼顧情感因素,實行人情化管理。
主持界機靈刁鉆的大姐大李靜,這些年早已經身價倍增。當年李靜從央視辭職,便即刻拉了自己妹妹、同學還有戴軍弄了個“小作坊”東方風行,做了一個花里胡哨、嘻嘻哈哈的《超級訪問》。在欠款200萬的窘境下,李靜“賠本賺吆喝”,以2000元的價格賣出每期節目,結果《超級訪問》紅了。2008年,李靜得到了美國的風險投資,開始了電子商務的摸索——建立女性購物網站“樂蜂網”,主推自有品牌J-plus。憑借電視購物加電商的特殊盈利模式,目前樂蜂網全年銷量近3億元。
李寧、海巖、李靜作為明星商人的訣竅無非就一個“快”字。這既符合他們每個人的個性,又與他們的身份有機配套,相映成趣。他們敢于發揮自己的潛力,敢于追逐最有激情的事情。或許正是這種言必信、行必果的風格與節奏,為他們贏得了青春飯之后的饕餮盛宴。
隨需應變追求持久配套
如果《泰囧》可稱之為文化井噴突發事件,《西游降魔》就是一種后現代解構主義,人人爭著去看它。其制作者“喜劇之王”周星馳,已不僅是一個演員了,幾年前便開始向商人方向轉型。除了投資房地產、創立主營電影制作及發行的星輝公司之外,他還是香港上市公司比高集團的控股股東及執行董事。有媒體報道,周星馳身家超15億,是最會賺錢的藝人之一。
在比高主要涉及的產業中,電影以及多媒體制作業務是周星馳最倚重的業務。比高目前已投資超過3000萬元在珠海、重慶、成都、上海等地投資了5家影院,還與中影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將在2015年前投資10-20部電影。單部電影投資成本在3000萬元以內,其中比高集團投資占30%-70%。此外,比高還通過與玩具商、消費品及網絡游戲制造商等多方面合作,開發電影的衍生產品,如玩具、電視劇、電子游戲等,加強品牌效應,拓展消費品市場。
周星馳的目標是希望打造一個產業鏈齊全而高效的電影帝國,以便更好地完善“商人”的自我修養。
與前輩李寧相比,姚明的“錢途”是與眾不同的。他沒有自己的品牌,但深諳資本運作之道。在他眾多身份中,商人這個角色無疑是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從2006年開姚餐廳、出資300萬美元投資巨鯨音樂網,到2007年以每股1元買入67.5萬股合眾思壯股票、參股總投資3000萬元的加州健身俱樂部,到2008年斥資2000萬元買下東方大鯊魚籃球隊,再到2011年創建酒業公司、二度染指私募基金,人們似乎已無法猜測到這位身高2.29米的小巨人的下一個投資標的會是什么。從投資路線來看,姚明的投資眼光和專業化程度已然越來越高。
姚明個子高,看得遠,當很多運動員還沒有勇氣和信心走出自己圈子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用實踐來證明“青春無悔”的價值了。一位商學院的教授幽默地表達了對姚明的贊賞。
波諾是誰?他是大名鼎鼎的U2樂隊主唱,世界上最富有的搖滾明星。美國媒體報道說,波諾的身家已達13.3億美元,遠遠超過Beatles成員保羅?麥卡特尼,成為搖滾界首富。而他財富的突然暴漲,竟是得益于著名社交網站Facebook的上市。波諾于2009年開始投資Facebook,當時購入1.5%股份花費了9000萬美元,現在掐指一算,短短兩三年內該筆投資回報率高達11倍,不得不讓人感嘆這位搖滾巨星的商業頭腦。
此外,波諾的音樂實力也為他帶來了大量的財富,U2的全球巡演每年都能創造超過6000萬美元的利潤,近兩年甚至破億,影響力之大、吸金能力之強,讓與U2同期出道的搖滾老炮們羨慕不已。
其實,明星商人們的“創富”精髓是,始終站在一個高度上,去渴望成長的持久性以及所具備的隨需應變能力。正是這種渴望使得他們不斷追求技術和制度上的創新,而隨需應變的能力則幫助他們敏銳地把握市場脈搏,并迅速通過管理和創新推出最適應市場的產品和服務。
實際上,無論是明星企業家,還是傳統企業家,賺錢不是唯一目的,而只是事業的保障,他們骨子里透出的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境界——能夠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并對認定的價值觀如宗教般地堅定追求。他們在超越自己的同時,在這個社會的傳統與歷史中找到了“生命中的配套力量”。如同魚生活在水中,水干了,魚就不能生存 ,魚和水就是互相配套的,是一個天然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