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陳純的當天,她穿了一件旗袍,美麗婀娜,而其印花卻現代,東方框架內的現代內涵,也許,這也能成為上海新天地的注腳。陳純說:“網上有一個段子,瑞安是像一個詩人在做房地產開發,我們不追求我們是最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商,而我們追求我是最具創意的房地產開發商。”正是具備了這份詩意,上海新天地的弄堂、石庫門等老建筑受到保護,甚至重生。
《時尚北京》:瑞安對上海新天地過度使用的老建筑進行“修舊如舊”的改造方法,最初是怎樣考慮成本問題的呢?畢竟“修舊如舊”費事費錢,也只有修繕大型古建筑才會采用此方法。
陳純:作為太平橋舊城改造項目的一部分,上海新天地項目在建設之初,就是同整個片區的建設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成本當然會考慮,但這個項目所承擔的使命,讓我們不僅僅考慮成本問題。十里洋場的上海有著說不完的故事,石庫門的建筑也很美,但配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它的改造需要更國際化、現代化的手段。所以在這個項目里,我們第一步是建了一個人工湖,將整個片區的環境提升后,再來做商業開發。
為了9ke90AHY761VnHKjm1TtnQ==做到“修舊如舊”,我們給每一塊磚頭編碼,打上防潮的藥水,保留石庫門原有的建筑風格和風貌。有的舊樓已長滿了草,雖然建筑是死的,但植物還活著,我們把這些有生命的植物保留了下來。另外,我們還重新改造和利用了建筑內部空間,使它包含一些現代娛樂、時尚、休閑的功能。
《時尚北京》:對于舊街區賦予新的商業契機,北京也有類似改造,但諸如南鑼鼓巷這類自發的商戶租賃最后流于過于混亂和商業、前門大街這類由政府主導的改造變成類似“偽古董”的商業步行街區,您認為由地產商改造舊街區有何優勢?
陳純:在做舊城改造項目時,必須要抓住這個城市背后的文化精粹,依托當地文化的基礎上,再與現代的商業形式相融合。同時,也要結合考慮周邊社區和城市發展的軌跡,任何商業項目都是為人服務的,必須從人的需求出發來進行商業布局。
上海新天地毗鄰淮海路,淮海路原名“霞飛路”,聚集了上海最早的一批甲A寫字樓,其生活方式都非常國際化。考慮到這些歷史和當下的因素,我們在對新天地進行商業定位時,在保留傳統建筑元素的基礎,引入了很多中西方的餐飲和休閑娛樂品牌,配合了淮海路片區作為國際商業區的需要。你可以說上海新天地在商業布局上具有前瞻性,但結合前因后果,它也是順應時勢、應運而生的。另一方面,我們大膽引入開放式街區的戶外餐飲氛圍,這個可以說是改變了很多上海人的消費習慣,慢慢開始接受坐在戶外或者大街上吃飯喝咖啡,享受著融合see and be seen(觀察與被觀察)的角色于一體。
我相信任何舊城改造項目只要真正做到這些,就會出現更多受消費者歡迎,真正為消費者的生活加分的項目。
《時尚北京》:您覺得為何中國保護民間老建筑這方面做得不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為中國的建筑是磚瓦結構本身導致并不能如歐洲的建筑那樣可以存在很長時間?還是中國的文化斷層造成?或者有什么其他原因?
陳純:我相信這是一個發展中的過程,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保留老建筑的重要性了,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這樣的項目也越來越多。但可惜的是,成規模的項目目前還比較少。
老建筑的保留,是與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息息相關的,如何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平衡“新”與“舊”的比例和關系,關系到城市規劃和發展的方方面面。在這個專業領域,除了公司和個人,政府的參與和投入也至關重要。在保留“老”的工作中,除了保留這些有歷史及文化元素的建筑硬件,保留文化的軟件也很重要,就像現在很多服裝業人士也開始注意到中國古老的刺繡、紡織等工藝,在想辦法保留下來并能夠用到現代的服裝設計中,這些都是很大的進步。
《時尚北京》:其實房地產商容易給人一種很商業的感覺,但是通過新天地項目讓人覺得瑞安是一個有“人情味”、在意文化和人文關懷的開發商,是出于一種使命感?還是公司內部就很注重文化?
陳純:這是與我們公司的使命“成為中國最優秀及具創意的房地產開發商”緊密關系的,有著這樣的使命,我們在做項目時,不僅僅是造幾座房子,而是希望以我們的項目為載體,為當地的居民帶去“新天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汲取當地文化的營養的,在上海是石庫門;在重慶是吊腳樓;在佛山可以是嶺南民居。在尊重當地文化和歷史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甚至當地的天氣特色,引入適宜的品牌和店鋪,帶去全新的,極富創意的生活方式。在這種全新生活方式的帶動下,新的文化也應運而生了。
《時尚北京》:您本人喜愛藝術嗎?您平時有什么興趣愛好?
陳純:我喜歡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特別喜歡旅游、美食和瑜伽。通過旅游體驗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多彩文化,無論是從身體還是精神上,都是一個自我洗滌和發現的過程。在游歷中,歐洲人對自然和歷史的尊重讓我印象深刻。在歐洲,很多建筑都有幾百年的歷史,為了保護和修繕這些建筑,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用法律法規來約定執行,但這種保護建筑和文化的觀念已經深植于人們的腦海里。不會輕易因為某些經濟利益而去隨意破壞或者改變城市的面貌。
這種對自然和歷史的尊重,教會人們更珍惜當下的生活,我欣賞這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