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定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定,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條件和要求。報告強調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必須牢牢地把握八項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強調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見的。怎樣認識和看待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論和實踐?
在改革開放前“左”的形勢下,是不講也不能講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時宣傳什么窮革命、富則修(修正主義),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把重視發展生產力誣為“唯生產力論”,把關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為“經濟主義”、“福利主義”。那時,講社會主義,就是強調三條:公有制、按勞分配、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或計劃經濟)。于是,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擴大公有制范圍,追求一大二公三純的共有制度。講按勞分配往往成為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經濟中做工、種田獲得勞動收入。長途販運是投機倒把,個體經濟是資本主義,農民在庭院中種點玉米、南瓜,也被當作搞資本主義強迫砍掉。只能講工人“為革命而做工”,農民“為革命而種田”,不能講為發家致富而發展生產。把農民搞點土特產、發展點商品經濟看作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進行堵截。所謂“堵不住資本主義的路,就邁不開社會主義的步”,就是在堵塞發展商品經濟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農民也沒有經營自主權。搞經濟不重視經濟效益,重視“算政治賬”,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經濟行為作為資本主義道路批判,其結果是普遍貧窮的社會主義。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總結新中國建立后社會主義建設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一再提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他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里事實上是抓住了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兩大環節: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實現共同富裕。至于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與共同富裕的內涵是一致的,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條件。共同富裕就意味著剝削和兩極分化的消滅。把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同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強調提出,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發展史中是第一次。
強調社會主義應快速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這是黨的理論發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說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首倡。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中指出: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頁)列寧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這一點”。(《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頁)因此,我們黨的社會主義本質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指出這一點,是為了消除兩種誤解。其一是誤解馬克思主義原理,以為馬克思主義只是革命斗爭的理論,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已經過時。認為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是不同于馬、恩、列的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理論。其二是同樣誤解了馬、恩、列的理論,或明或暗地質疑: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否改旗易幟?習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補中委研討班開班式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這就正本清源地講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種源與流的關系。
社會主義要實現全體勞動人民的共同富裕,“讓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這是社會主義區別于以往一切社會制度的本質所在。原始社會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剝削與對立,平均分配,沒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產力極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都存在階級剝削與對立,存在貧富兩極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快速發展生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馬、恩、列的理論指導。沒有改馬克思主義之旗,易科學社會主義之幟。
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筆者認為,這個本質規定中最本質的,應是共同富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是服從于共同富裕這一根本目的,為其提供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也只有與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相聯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才能融入社會主義本質規定。否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一切新社會制度都起的作用。《共產黨宣言》中講過,資產階級統治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至于階級剝削和兩極分化,在原始社會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區別于以往一切社會制度的最本質規定,這是在本質前加一個“最”字的用意所在。
二、正確把握共同富裕的內涵和實現途徑
共同富裕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不是絕對概念,因為難以提出一個衡量共同富裕的絕對標準。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幾個不同層次。
1.將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區別開來。當一個生產力落后的國家,在特殊條件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時,即使實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為發展的目標去努力實現。如果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由原來的貧富兩極分化轉向共同富裕,也有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只不過轉變過程可以縮短一些而已。就我國來說,目前講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著共同富裕目標不斷邁進。目標實現時間的長短,要看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財富增長的狀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重視分好蛋糕,將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不同的見解:有的認為,生產決定分配與消費,先生產,后消費。因此應重在發展生產,做大蛋糕。另一種意見認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別在當前收入差別過大的發展趨勢下,應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還有人認為,實行市場經濟,市場調節分配收入,必然會產生收入差別擴大,這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另有人認為,一個國家在起飛過程中,根據倒U分配理論,先產生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發展到一定階段,差距就會縮小。筆者認為,既要重視做大蛋糕,又要重視分好蛋糕,應把兩者統一起來。從過程的順序來說,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談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從兩者的關系上來講,應將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時進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調動勞動積極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問題,還有質量好壞問題。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滅了剝削和貧富分化,都憑勞動和貢獻獲得收入,并且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財富的相應擴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斷增加,逐漸走進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別的,住房的面積大小、級別的高低,會有區別;汽車的大小與質量不會劃一;衣食的質量、品味也會不同;銀行存款的多少也會有差異。能力大、才智高、貢獻大的會更富裕一些,這是合理的。獎勤罰懶、獎優罰劣、按勞分配、按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分配,依然是社會主義的原則。
3.怎樣把握和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的重要意義和走向?十八大報告的這一規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戰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來,依然是狠抓建設社會主義的兩大環節: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好又快地發展生產力,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二是鞏固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搞活、搞好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夯實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十八大報告的總題目是“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其所闡述的有關經濟社會建設的內容,都是以發展為手段、實現共同富裕為目的。報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經濟社會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困難: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等。論述的前一段是概述發展生產力中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困難問題;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決民生問題、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決的困難。
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需有物質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質保障就是快速發展生產力,實行科學發展,重質量,重效益;制度保障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十八大報告將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了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憲法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作為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內容是:“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制度,才能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鄧小平明確告訴我們:“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了兩條,一條是公有制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一條是發展經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9頁)離開了公有制為基礎或為主體,搞私有化,就必然是兩極分化,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為一個相對概念,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由低到高不斷推進的過程。從全社會人民之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來看,即使達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層次也會有區別,而且,不同人們之間的富裕層次也不會固定不變,會有交叉和轉化。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來看,在現實社會主義社會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個隨著生產發展和財富增加不斷提高的過程。可以初步判斷,我國會經歷一個由初級共同富裕到中級共同富裕再到高級共同富裕的歷史過程,實現初級共同富裕,不需要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人均GDP 5萬美元以上,只要緩和乃至消除了兩極分化,實現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購買力水平,人均收入達到1.5萬美元左右,就可以進入初級共同富裕階段。高級共同富裕階段,應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事情。
5.實現共同富裕的難點是什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科學發展過程中,會碰到這樣那樣的障礙和困難,需要不斷克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不是擺著平坦大道可任你順利前進的事情。實現共同富裕,除了要解決發展方面的難題外,更重要的是會碰到怎樣堅持和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制度性難題。當前,我國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已占國民經濟的很大比重,城鄉70%到80%的職工在非公經濟中就業。私營外資企業是資本主義經濟,資本利潤和雇傭勞動力的收入是天然對立的。根據近幾年的統計資料,部分私營外資企業工人的平均工資收入,只及國有企業職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業侵犯職工的正當權益。當然,多數私營企業依法經營,關心和維護職工權益,熱心于公益和慈善事業,值得肯定和贊許。但一般說來,私有制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會產生貧富分化,難以實現社會主義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放棄作為社會主義本質規定和根本原則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歷史階段,只能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從私營經濟中產生的幾十億、幾百億的富豪,需要依法保護其財產,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數增加和其財富的進一步擴大。只能從兩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勞動者的生活狀況,特別是困難群體的民生問題,讓廣大勞動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條件獲得保證,充分享受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對富人階層而言,應多交點稅收,多行善舉,多承擔社會責任,多關心困難群體。特別是私營和外資企業,應多給職工提高工資和福利,保障職工權益。這樣,初級層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達到。
重視和強調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面對當前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趨勢,強調和著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但是,在著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人民過上好生活”,描繪出未來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時,不要在宣傳中形成一種激勵廣大群眾不實際的片面期待與需求,忽視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應為建設社會主義和美好家園,“各盡所能”,齊心奮斗,為社會多做貢獻。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講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從長遠的發展趨勢來看,勞動者應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識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勞動和才智貢獻,獲得更多的收入。在齊心協力做大蛋糕的同時,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塊。這也是社會主義應有之義。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吳強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