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編輯同志,您好!近日,我國多個城市的PM2.5數值突破警戒線,受影響最嚴重的是京津冀地區,霧霾籠罩,大氣污染嚴重。其實,目前空氣質量良好的國家也經歷過嚴重的空氣污染。他們是如何治理出藍天白云的?有什么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北京讀者:高凡
高凡同志:
您好!誠如您所言,國外很多城市在工業化時期,也經歷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發生大規模死傷事件,但痛定思痛過后,經過治理,很多國家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英國:“霧都”萬人死于呼吸系統疾病
當年英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后,倫敦地區工廠煙囪密密麻麻,晝夜不停地燃燒煤炭,帶來了海量的粉塵和有毒氣體,使得一年中有1/4的日子大霧籠罩,從而被稱為“霧都”。1952年持續5天的“煙霧”竟然造成1萬多人死亡。
1956年,英國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主要立足點在減少煤炭用量,英國政府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將燒煤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遷往郊區。到20世紀80年代,英國治理污染的重點為治理汽車尾氣。政府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劑以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針對私家車征收天價的進城費和停車費,控制私車流。同時,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加強綠化也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倫敦,人均綠化面積高達24平方米,城市外圍還建有大型環形綠化帶,面積達數千平方公里,幾乎是城市面積的3倍。今日的倫敦,大霧天氣已經從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減少為不到10天。英國的治理污染經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歐洲國家的態度。比如自行車取代汽車出行,這在荷蘭、丹麥等國,也都得到了倡導與落實。
美國:數日內幾百位老人死亡
作為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曾因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等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20世紀中期,洛杉磯一帶大氣臭氧濃度很高,光化學煙霧問題突出,在1952年和1955年兩次釀成短短數日內幾百位老人死亡的慘劇。
美國采取區域環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進行統一管理。環保機構有權進行立法、執法、處罰,并通過強制執行手段和監控、技術改進等相結合的方式協調開展工作。1990年,《清潔空氣法案》修正案通過,美國環保署1997年設立專門針對大氣PM2.5含量的標準,以便更好檢測過去被忽略的這類細小顆粒物。當污染較為嚴重時,美國官方網站會要求民眾控制戶外活動的強度和時間,以此來減少身體損害。此外,媒體還勸告民眾不要在繁忙的馬路附近鍛煉,不要在室內抽煙,減少使用蠟燭、燒木頭爐子,以控制室內污染。美國大氣污染控制方式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排污權交易,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確定的條件下,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即排污權,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買賣,以此來進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從而達到減少排放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日本: “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曾有四個發生在日本
日本在工業化前期,曾經也飽受污染之苦,“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中,就有四個發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日本。
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綠化,東京有關當局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東京的綠化很少種草,而是種樹,不但要綠化面積,還追求綠化體積。另一個手段是控制汽車。2003年東京推出一項新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并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駛入東京。新法規實施的第一天,交警在東京內外的主要路口全面檢查,讓每個司機發動引擎,然后用白毛巾堵在尾氣排放口,如果發現白毛巾變黑,則這輛車不許進入東京。如今,日本汽車出廠時都已安裝了過濾器,排放標準達到了歐洲三級標準,東京市內的幾萬輛出租車都是使用天然氣。這些努力使得整個東京天青云白,視野也很好。
綜合國外大城市的治理經驗,不外乎幾種手段:一是政治手段,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二是法律手段,通過嚴格監管強制督促實施環保方案;三是經濟手段,如通過排污權交易節能減排;四是環境手段,如搞綠化,多種樹。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發文稱,現在的中國就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城市中汽車數量爆炸性增長,中國正在犯美國在走向超級大國過程當中犯過的錯誤。治理霧霾,需要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