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
Jan 12th, 2013
還原全球房價真相
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房地產泡沫,在范圍和規模方面都讓人驚嘆。除了“漲漲漲”,似乎已經不會再出現別的現象。然而自此以后,對房價的預估變得晦暗莫測,分歧多多,如一幅光影交錯的動態圖畫,錯雜著對美國光明前景的預期與對歐元區邊緣經濟體的黑暗論調。
在調查的18個國家和地區,房價漲跌的數量基本持平。金融危機后這幾年,中國香港的房價躍升最快,政府都不得不出面給市場降溫。西班牙房價則降了9.3%,是降幅最大的國家。不過,全球房價的整體趨勢是下降的,即便是在房價上漲的國家,今年增速也較去年減緩,譬如加拿大的房價增速就從12個月前的7.1%降到了3.3%。
在房屋估價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分歧。評判房價是便宜了還是貴了一般會使用兩個衡量標準,然后以當前估價與長期平均值(在大多數國家會從1975年算起)比較。第一個衡量標準是售租比,原理如同市盈率,衡量的是房地產投資者的收益;結果跨度很大,加拿大存在78%的過高定價,而日本房價低估了37%。另一個衡量標準是房價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也出現了很大差別,法國高估35%,而日本低估36%。
美國房地產市場復蘇可期。過去幾年美國房價經歷了快速調整,對比歷史水平確實便宜:以售租比衡量,存在7%的價格低估,以房價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衡量則較合理價位低了20%。
然而歐洲市場的困境卻在加深,尤其是西班牙,房價下降勢頭明顯。其他歐元區的大型經濟體也不樂觀,意大利、荷蘭的房價下降速度加快,法國也在短暫恢復后再次輕微下跌。而德國則成為歐元區的“異類”,房價與去年相同、以2.7%的速度緩慢增長。德國房價低估了大約17%,而低借貸成本與歐洲最低的失業率(5.4%)則有望進一步支撐房價。
加拿大則出現了嚴重的房價高估,特別是從售租比來看。同樣鑒于不合理的售租比,新加坡和香港也可能進入房價調整通道。
當然,房價的調整需要經歷較長時間。這意味著一些國家將能免于房地產泡沫破滅的慘痛危機,也意味著一些市場可能步入日本那樣的長期低迷。各國央行也許該放下對寬松貨幣的指責,不然,在如此多幫助下依然脆弱的房地產市場,可能在失去依托后走向破產。
Newsweek
Jan 4, 2013
大銀行:大而不能懲
去年,各大銀行都很忙碌。整條華爾街全力以赴爭取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選舉勝利,但是,迎接他們的卻是奧巴馬。伊麗莎白·沃倫,這位恐怕是美國最激烈的銀行批評家,即將在參議院銀行業委員會任職。與此同時,全球金融監管者們也在提高要求:2012年12月,匯豐銀行同意支付19.2億美元罰金以避免因洗錢案被起訴;瑞士聯合銀行(UBS)同意為操控基準利率(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支付15億美元罰金;而在美國,布什時代的通貨監理署的監管員們正在處理涉及100億美元、14家銀行的不正當抵押貸款止贖行為。
盡管上述數字很大,但對相關銀行的起訴其實并不嚴厲,沒有依法在最大程度上予以懲戒。一個給墨西哥犯罪團伙洗錢的小組織可能得受到幾十年的監刑,而匯豐銀行卻能免于起訴,員工也都相安無事,即使他們的行為和007電影里一樣。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對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調查上。一般人都知道,干擾像LIBOR這樣的基準利率會造成多大的破壞。雖然瑞士聯合銀行(UBS)的兩名交易員被起訴,但是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丑聞本身對金融系統的損害仍不可估量。Barry Ritholtz,一位紐約的短期資本經營者、Bailout Nation一書的作者稱,“銀行家的罪過遠比受到的懲罰深重。10億美元在這些銀行家眼里不過是一種新的商業成本”。
而在其他行業,譬如廢品回收或者審計,如果有企業抱團企圖操縱該行業,就會被趕出去,犯罪者也會被繩之以法。當會計事務所安達信幫助安然欺騙公眾曝光后,立即被起訴并勒令停業。那為什么大銀行能輕易逃脫制裁?
控告小企業有助于周圍環境的更加安全和諧。但起訴高杠桿的全球性金融企業則可能引發金融違約、資本外逃、緊急抽資等。這些特殊的脅迫,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諸如瑞士聯合銀行(UBS)、巴克萊、美國銀行等大型銀行都享受著特殊身份待遇。正如美國前檢查官、Bailout一書作者Neil Barofsky所言,“政府決定了瑞士聯合銀行(UBS)大而不能倒,也決定了它大而不能懲呀”。
雖然對于巨額罰款和獎金縮水表示了抗議,但銀行業的生存狀態依然相當好。根據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統計,第三季度美國銀行業收獲了驚人的376億美元,是200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Forbes Magazine
Jan 21, 2013
紙媒奇跡
如果今時今日你想進入新聞傳媒領域,卻沒有開拓網絡業務的戰略,那么,你或許應該檢查一下大腦,或者早點準備好合適的“棺材”。當然,除非你是約翰·加勒特(John Garrett)。
37歲的加勒特是得克薩斯州人,出版13份高質量的本地版社區型報紙;每月,加勒特都會向奧斯汀、休斯敦和達拉斯地區總計855,000戶家庭免費寄送他的報紙。其中,《休斯敦紀事報》和《達拉斯晨報》的日發行量大約有400,000份。更重要的是,這些報紙在賺錢:在1000萬美金的廣告收入基礎上,加勒特收獲了大約150萬美元的營業收入;只有不到5%的業務收入來自其網站。
難道加勒特不過是躲在自己的阿拉莫(Alamo),期望成為一名孤膽英雄,孤注一擲地守衛紙媒的最后一段征程嗎?媒體咨詢公司——實力傳播(ZenithOptimedia)的數據表明,到2015年,互聯網廣告將占到美國市場總額(1820億美元)的23%,超過報紙和雜志的廣告收入。事實上,加勒特不是勒德分子(十九世紀初英國手工業工人中參加搗毀機器的人),他自2005年與妻子一起創建這家社區型報紙公司起便建立了網站。“我考慮了很多線上傳播的問題,”他說,“但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當地的內容,最好的掙錢方法還是通過紙質媒介。不過我們也準備好了,一旦本地內容更適合以數字形式傳播時,也能跟進。”
時光回溯到2005年,時任奧斯汀商業雜志廣告總監的加勒特很驚訝地發現,沒有一個地方出版物對以城市為基礎的媒體競爭、成本和影響力進行布局,錯過了一項潛在機遇。加勒特感覺到這些被忽略的社區新聞源背后存在巨大商機。“不知道你在對誰說話不要緊,”他說,“反正每個人都對交通道路和稅收感興趣。”但是,應該用什么媒介工具來傳播這些新聞,又該如何進行傳播呢?
加勒特設計了一種全彩照的小型畫報,計劃向訂戶每周發送一份,每份收取1美元。但是,他很快意識到沒有人會為此埋單。于是,他決定創辦起一份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報紙,免費寄送給社區的每一戶家庭。而報紙的收入主要來自報紙上刊登的廣告,包括商業廣告,以及社區內的買賣、租賃等信息。對于報紙的成功,加勒特笑言,“公司推動了名為美國郵政服務的技術進步”。
不過,加勒特的成功或許是不可持續的。紐約市立大學的新聞創業中心主管杰夫·賈維斯認為,“加勒特開創的這一模式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將來必將遭受同樣的廣告互聯網化壓力,而且美國郵政服務提高收費也會增加紙媒的投遞成本。”
The Week
Jan 14, 2013
蘋果歷史性見頂?
有媒體稱,由于需求低迷,蘋果削減了對iPhone 5組件的訂單,導致投資者對蘋果股票的拋售。該報道還在文末附上了日本日經新聞專線一篇同樣譴責蘋果的報告,該報告聲稱蘋果一季度削減了一半的顯示屏訂單。
報道一出,蘋果股價立刻跌破500美元,而2012年9月蘋果股價還在705美元的高位。兩篇報告加重了蘋果正因三星喪失市場份額的擔憂,采用安卓系統的三星Galaxy系列手機似乎正在代替蘋果成為全球最流行的智能手機。2012年第三季度,蘋果占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14.6%,較去年同期的23%下降不少。而隨著中國華為等企業不斷為新興市場大量生產廉價智能手機,蘋果勢必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需求下降肯定會導致蘋果命運的轉變,其實,過去幾年蘋果公司的主要問題就在于如何滿足市場對于iPhone的貪婪需求。分析師警告稱,這些關于蘋果走向衰亡的報告是不成熟的:蘋果也許的確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銷售額,但這只是暫時的。很可能到了下季度,iPhone 5s就能賣出很好的銷量。而且目前都只是猜測,要等蘋果公布收益報告才能分曉。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短短幾個月后,以前由蘋果掌控的智能手機市場或將變得更具競爭性。對于蘋果該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討論十分熱烈,很多分析師認為蘋果可能以大量炮制廉價版iPhone這種自毀品牌的行為來與三星等競爭對手搶奪市場份額。這就再一次向蘋果提出一個盤桓已久的問題:失去了斯蒂芬·喬布斯,蘋果還能創造出驚人的新產品嗎?
Director Magazine
Dec 2012
Jan 2013
英國的危險信號
去年秋季,預算責任局(OBR)調低了英國的經濟增速預期。從2012到2014年分別增長1%、2%和3%降到了幾近0、1%和2%。不過,2015年大選之后的經濟預期依然強健,估計2016年有2.7%的增長,2017則為2.8%。這些數字較之猜測略高,但依然是清晰的警示信號。
如果GDP增長明年無法提速,當前對公共財政的估算就失效了,需要在2015年大選前重新計算。在這種情況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很可能達不到預定的財政目標。循環調整的當前預算不會變成盈余,而作為GDP組成部分的公共部門債務可能持續增加。
鑒于英國GDP多年的疲弱表現,應假設存在產出缺口。根據預算責任局的最新預測,2012-2013年產出缺口占GDP的3.2%,2013—2014年為3.5%,而2014—2015年則是3.3%。
英國董事學會的預測與之有些偏離,他們重新考慮了支撐產出缺口計算的要素——考慮到過高的稅收,過多的監管和債務,因而對英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趨勢更加悲觀,認為年度潛在產出可能已經降低了約1.5%。
當然,預算責任局和英國董事學會可能都估計錯了,可能金融市場和工商業界都相信歐元危機過去了。果真如此的話,之前擱置的很多投資與招聘計劃就會在今年鋪天蓋地般展開,導致經濟增長超過英國董事學會的預期,也早于預算責任局的估計。
那么,今明兩年的短期前景如何呢?或許在1%—1.5%之間。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 2013
Burberry:百年老店復興
在安吉拉·阿倫茨(Angela Ahrendts)就任Burberry CEO之前,這家百年老店正由于過度依賴品牌授權,而逐漸喪失獨特魅力。出路何在?答:集中化設計與革新傳統的核心產品。
那時是2006年6月,正值奢侈品行業全球范圍內迅猛增長的時候,然而Burberry作為一個以防水風衣(Trench Coat)聞名的百年老牌,年增長額僅有2%。阿倫茨發現,Burberry在全球擴張中失去了自己的重心:23家品牌授權經銷商經營業務各不相同,分開看沒有問題,合在一起卻顯得缺乏重點——沒有一種產品是獨一無二、人人想要的。
為了成長,為了分得奢侈品競技場上的一杯羹,Burberry開始了一場艱難征程。
品牌獨裁者。為了成為純正的國際一線奢侈品牌,收攏分散的產品設計與生產權,阿倫茨指定克里斯托弗·貝利(Christopher Bailey)為Burberry的品牌獨裁者,并告訴整個團隊: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件產品都必須經過克里斯托弗的審批,沒有例外。隨后,Burberry將所有設計工作集中到英國本土,由克里斯托弗全權監管;關閉了美國新澤西工廠和英國威爾士生產Polo衫的一家工廠,將資金投向英國約克郡卡斯爾福德鎮的生產基地,這里是Burberry最經典的防水風衣的誕生地。
掌握品牌核心。Burberry擁有156年的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士兵就在戰壕中穿著Burberry的防水風衣,其后數十年,這款風衣成了英倫文化的一部分。奢侈品企業以單個產品起家后擴大經營的案例不少,路易威登原本就是憑借旅行箱出名的。這些品牌擴大經營后,仍然把最初的核心產品作為主要利潤來源。然而Burberry卻是行業內惟一一個沒有很好利用品牌歷史底蘊的奢侈品公司。意識到這點后,阿倫茨召集公司管理層整理思路,雇傭咨詢公司提供競爭對標分析。分析結果肯定了上述認識,指明了Burberry的前進方向:強調并發展傳統核心產品,不斷革新并作為Burberry的經營中心。
轉型回報。Burberry公司的轉型得到了回報。如今,服裝業務占到總業務的60%,其中外衣類占了一半以上。2012財年結束時,Burberry總收入達到了30億美元,經營利潤6億美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