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的企業是調教出來的,不能完全靠高管個人的政治覺悟、人品,首先是“胚子”要好——股權或股東結構要好,其次是要有好的制度設計和規則意識,深圳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139)董事長包德元對《董事會》記者強調。
深圳燃氣無疑是優秀的,公司近幾年來凈利潤年增速在20%-30%,股東回報豐厚,這離不開公司董事會規范而高效的運作。對于此間董事長的角色定位,包德元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長要有自知之明,放下身段,坦誠互動,處理好與股東、董事和總裁的關系。在這樣的前提下,董事長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定戰略、帶團隊上,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調教企業,首先胚子要好”
《董事會》: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產權基礎。深圳燃氣2006年股份制改造至今,形成了深圳市國資委控股51%,香港中華煤氣、新希望集團分別參股26.82%和8.33%的格局。為什么會安排這樣一種跨所有制、有梯度的股權結構?
包德元:一個優秀的企業和一個優秀的人,都是調教出來的。一個好的企業,首先胚子要好——股權或股東結構要好。深圳燃氣的股權結構改造,在公用企業里面,當時是比較合理的:國資占60%,外資香港中華煤氣占30%,民企新希望集團占10%;A股上市后,形成目前的持股比例。
什么是國有企業改制?改制是把一部分的所有制性質改變,而不是將一部分國企股權讓給包括央企在內的其他國企。很多人僅僅講股東之間的制約,我認為還要有互補;改制后,國資、外資和民營都有,不同所有制的股東利益訴求不一樣,就會產生互補和制約。
深圳燃氣的成功改制,為公司董事會的規范運作打下了良好基礎。首先,公司董事有15個,除了5位獨董,股權董事的比例是6:3:1,與股權結構相匹配。我們的模式是,大股東與兩家股東中的任何一家達成一致就能干成事,避免了部分改制企業出現的兩家股東互相扯皮、牽制大于協同的現象。其次,公司重大經營決策大股東一家說了不算,如果三分之一以上董事不同意就形成不了決議,在實際運營中,我們跟股東和董事的溝通非常好,也解決了改制后的一股獨大隨意侵占小股東利益、完全控制公司經營等問題。
股權結構設置要符合企業科學發展的要求,決不能簡單的51%:49%。
《董事會》:深圳燃氣選擇香港中華煤氣、新希望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具體是怎么考慮的?
包德元:我們的想法很明確,深圳燃氣追求持續穩定經營,最終將公司打造為百年老店,所以要選擇行業的標桿企業來合作,雙方才有共同的經營理念,如果找一家看似有錢,但經營理念不一樣的投資公司或房地產公司,就如同找對象一樣,就會門不當戶不對,對企業發展不利。改制不僅是吸引企業發展資金,也要引入先進的管理和技術。香港中華煤氣是百年老店,在管理和技術上有很多借鑒的地方。至于選擇新希望集團,這家公司在民企中經營比較規范,我們也想把民企的激勵機制、敢想敢干的理念引進來。
深圳燃氣由國有獨資改制為中外合資企業的第二年,在公司還沒有分紅的情況下,股東就決定對公司進行同比例增資3億元,充分說明了這兩家戰略投資者對公司的發展前景非常看好,也證明了我們選擇這兩家合作伙伴是正確的。
和總裁相處講求“規則+協商”
《董事會》:有了好的股權結構基礎,董事會要實現規范運作,還有許多條件需要滿足。比如,董事長和總裁的關系處理,這在國企中并不容易。
包德元:深圳燃氣的董事長和總裁都是大股東推薦的,如果關系處理不好,董事會的職責和作用很難發揮。在我們公司,首先強調組織上、制度上的保障,注重發揮黨委會的作用,注重黨委會和董事會的協調。
公司黨委會制定了具體明確的議事規則,對董事會審議的重大決策事項,在董事會審議前提交黨委會征求意見和統一思想,黨委會的決策方式是民主集中制,一人只有一票,董事長、總裁、副總裁都是黨委委員,黨委會形成的意見個人必須服從,包括董事長、總裁。因此,優秀的企業是調教出來的,不能完全靠董事長、總裁的政治覺悟和人品。深圳燃氣從制度上解決了董事長和總裁誰說了算、誰說了不算的難題。
在運營中,如果董事長和總裁在日常管理中再出現問題,除了人品、素質、性格等因素外,董事長要承擔主要的責任,因為他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董事會》:您的意思是,在董事長、總裁的關系處理中,董事長發揮著主要的作用?
包德元:2004年公司改制后,我對總裁說,屬于總裁職責范圍之內的,你大膽地去做;如果有些事情比較重要,你又拿捏不太準的,可以事先跟我商量一下。
這么多年,我原則上不列席總裁辦公會,只有在研究年度計劃等重大事項時,我會去列席。我的考慮是,我去了說還是不說?如果我說了,總裁也說了,有些方面兩人不一致,與會人員到底聽誰的?既然是總裁辦公會,就應該由總裁主導。
不過我們在流程上進行了一項設置:總裁辦公會紀要最后發出前,我要看,但不批。從2004年到現在,兩任總裁發出的辦公會紀要中,我給出明確修改意見的只有3、4次。我認為特別不合適時,會和總裁商量,請總裁調整。這就保障了董事長和總裁在執行中不會出現重大的分歧。
每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你不能老認為自己做法最好,這就涉及個人的理念、修養。很多時候,別人的決定并沒有大毛病,不會造成什么后果,那就不要輕易干涉。在這個問題上,董事長一定要擺好位置,不是說你不滿意的地方都要改,這樣的話總裁就沒辦法干活了。不過,我會采取跟總裁提醒一下的辦法,供他參考。
《董事會》:有的國企董事長較為強勢,這時候,總裁往往擔任“常務副總”的角色。您能這么做,很不簡單。
包德元:你要理解,這個企業不是你的,你是股東推薦、董事選出來的。
很多時候,包括該董事長自己拿主意的事情,比如人事問題,我也多跟總裁、副總裁們商量、通氣。如果反映非常強烈,我會慎重考慮,不會堅持。我和公司副總們也講過多次,多跟下面的人商量,多聽意見,因為最后的主意還是你拿,但下級覺得很受尊重,增進了彼此的信任,往往對最終的正確決策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董事長和總裁的權責,要進行適當的分工,但也不要區分得過分清楚,應該有一個緩沖帶,否則很容易扯皮;更不能一意孤行,要主動溝通、增強互信,把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說清說透,大家都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放下身段,你只是召集人”
《董事會》:您剛才談了和總裁相處的法則,那么董事長和董事會的關系,您怎么看?很多國企即便進行了規范董事會建設,心理上仍認為企業需要一個“一把手”,這個人就是董事長。
包德元:按照外界的理解,董事長多少可以代表董事會;而在老百姓眼里,董事長是一家公司的一把手,這是約定俗成的概念。
董事長在董事會運作中確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董事會運作得好不好、效率高不高,董事長的責任非常大。但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在運作的過程中,董事長一定不要把自己當作一把手,不是說我通知你這個事就要這么干了,而要當召集人,主動跟股東和董事溝通。
這不是空話。深圳燃氣不存在內部人控制問題。公司15個董事中,在公司工作的只有3個,占五分之一,內部人無法控制。即便算上大股東推薦的其他3個董事,總共才有6人,也無法控制董事會。公司還有5個獨董,絕大多數獨董候選人提出來的時候我是不認識的。
我認為一個優秀的企業是調教出來的,沒有多少人有那么高的思想覺悟。董事長要有自知之明,公司不是你自己的,目前的治理架構不能你一個人說了算。在工作中你要放下身段,爭取大家的支持,要有良好的互動溝通,認真處理好與股東、董事和總裁的關系。
《董事會》:您與董事怎么溝通?
包德元:我們公司的董事會會議每次議題不少,但是開會時間不長,為什么?不是不認真,而是因為事前有充分的溝通,所以董事會的會議效率非常高。
有些議題如果一時半會達不成共識,可以放一放;基本上達成共識的,才上董事會審議。會議審議的材料遞交給董事后,董事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直接向公司職能部門、高管和董事長問詢,解釋直到董事滿意為止。當然,董事長對需要上會審議的問題要心里有數,而不能簡單地依靠高管、職能部門跟董事們解釋,否則會讓董事們覺得董事長像甩手掌柜。在重大問題上,由于事前的充分溝通,這些年來沒有發生重大分歧。
在董事會會議上,董事長還要善于把控和引導,把控董事會會議的氛圍、方向。如果大家在會上一味爭吵,或者倉促上會,僅一個人說了算,董事會就沒法運作。所以說董事長協調作用非常重要。
這么多年來,深圳燃氣董事會的運作是規范和高效的。當然,說一千道一萬,根本的一點是企業要經營得好、發展得好,不然再怎么溝通也沒用。從2004年到2011年,公司的凈利潤增長380%,凈資產增長310%;這幾年的凈利潤增速都在20%-30%。股東也獲得了良好的回報,2009-2011年公司實際現金分紅占比分別達到了45.67%、49.96%、42.35%。
“搭架構、帶班子、定戰略”
《董事會》:您一直強調一個優秀的企業是調教出來的,董事長在其中承擔著什么樣的責任?
包德元:我的理念就是一方面要把事情做好,二是要把班子帶好。首先,企業是個大家庭,家庭經營得好,大家才好,希望大家把心思、精力放在工作上。其次,有的企業做得很大,但企業文化不行。我曾在給員工推薦書的信中寫下這樣一句話,“員工是企業的主人,一個優秀的員工,必定要歷經服從—執行—超越雇傭關系的過程;員工必須建立‘我們就是整個團隊’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把工作任務當作自己的事情,忠誠負責,滿懷熱情,全力以赴”。
作為董事長,我首先是把架構搭建好。比如2002年我們一心一意發展主業,搞主輔分離,現在主營業務突出,燃氣收入占比超過95%。第二是把班子帶好,國企的班子特別重要,不能搞內斗,我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有了這兩個前提,能夠放的我盡量都放。因為董事長有干不完的事,如2004年改制、2006年股份制改造、2007年籌備上市、2009年股票上市、2011年再融資。董事長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定戰略、帶團隊上,不要被具體的事務性東西纏住,這不利于發揮班子的積極性。
《董事會》:您對管理團隊成員似乎很開明。
包德元:不能說開不開明,大家在一起共事一定要相互信任,相信團隊的成員,同時要盡力為企業為團隊做有利的事,而不是以自己是否有利來判斷。
比如公司的股權激勵我積極支持,國企搞股權激勵很不容易,特別是我們這樣的一個行業。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2012年總算得以落實。我們的行權條件定得相當高,剔除非經常損益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每年要增長25%以上,四年翻一番。
對我個人來說,股權激勵如果2011年做,我還有機會行權,但那年公司定向增發股票,把股權激勵擱置了;所以這次的股權激勵由于我快退休了,不可能行權,但只要對公司有利,對團隊有利,我還是積極去做,董事長在這個問題上要有相對高的認識,把企業的發展放在第一位。
《董事會》:談到薪酬激勵乃至國企改革,目前國企內部和社會上有著不同的看法。您怎么看?
包德元:目前國有的管理體制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這幾年公司凈利潤每年增長20%-30%,但員工的收入不能和企業效益同步增長,這個愧對員工。我跟國資委說,對發展好的企業,員工的工資也要合理的增長。
關于企業用人自主權問題,今后國資部門應該實施分類管理,對于公司治理良好、規范運作的上市公司,經營班子交給董事會來決定。當然,國資委也比較支持,公司有兩位副總就是內部通過競聘產生的。國資委完全可以把經營決策權全部交給企業董事會,通過推薦的董事行使經營決策權。
現在大家都很關心國企改革下一步怎么改?我的看法是,讓更多的國企成為公眾上市公司,讓投資者和社會公眾來管,這比一個部門來管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