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的經濟正在艱難復蘇,這意味著嚴寒還沒有過去。如何面對去產能、去杠桿、轉型升級的外部挑戰同時,發展企業?在日前君聯資本組織的一場高端交流中,本刊記者獲悉,有的企業家把分公司開到了孟加拉國,因為每個工人的月工資才100美元;有的則果斷聯合,提升勞動生產率……企業家們的“過冬術”可謂各顯其能。
“放棄”中國制造
主持人:當前經濟形勢下,有的企業開始戰略調整,有的企業還在高歌猛進。對于目前的經濟形勢,您怎么看,戰略層面有何應對高招?
陳浩(君聯資本首席投資官):我們對130家投資過的大小企業做了研究后發現,這一年來,成長性還不錯的有醫療健康、現代服務業和消費品;盈利出現倒退、下滑的是IT及TMT,還有清潔技術與環保行業。拿TMT行業來講,里面的企業大多面臨三個問題:人力成本上升導致利潤率下降;同質化競爭激烈,價格下滑,產品周期非常短,對企業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像電子商務這樣投資過度的領域,一旦融資出現困難,發展就碰到很大挑戰和問題。
陳淑寧(文思創新董事長):最近我們在和競爭對手海輝做合并。如果是2011年以前合并,市值有30多億美元,可現在只剩下7億美元。很多人說我們合并是為了抱團取暖,其實不是,兩家有大量現金,合并立即變現的資產將近4億美元——不缺錢,沒有生存問題。擴大規模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勞動生產率,在困難的時候把最有力的拳頭打出去,一定不能跟做低價的市場競爭。
“走出去”也是一方面。每次去美國我都會到超市逛逛,發現“Made in China”越來越少。我也想通了,為什么還要中國制造呢?去年我們嘗試到孟加拉國開分公司,每個工人的月工資才100美元。當然,這個真是環境逼的。
印建安(陜鼓動力董事長):中國企業進入市場經濟環境的時間相對比較短,對于經濟的周期性變化,比如供大于求的狀況會有些不適。我們前幾年就開始考慮調整產業結構。當前經濟形勢下,對民營制造業和他們的客戶群而言,成本和債務是都要考慮的問題,喝牛奶的人一定不要再去養牛了。
邢加興(拉夏貝爾董事長兼CEO):運動服裝行業的同質比較嚴重,因為一雙運動鞋要分辨出款式好壞比較難,主要靠品牌去推動。但是時裝不同,目前競爭不會那么激烈;而且我們就做中低端的消費市場,提出不漲價,希望能夠滿足大眾的消費。所以,如果找到了合適的區段,還是有非常大的空間。
汪永安(伊美爾董事長兼CEO):醫療行業真正能夠產業化的東西并不多,“經濟臺風”對這個行業產生的影響很小。這個行業很年輕,本身又跟生命息息相關,對服務品質、對從業者的道德和合法性要求很高。所以從行業本身來講,沒有特別多需要去應對的策略,更多的是需要制定企業本身的戰略。
有所不為,才能聚焦
主持人:從行業層面看,有人深挖創新,有人瞄準定位,有人不斷尋找新機會。那么,當環境不是特別好、我們又確實有機會往上走時,需要注意些什么?
邢加興:服裝行業一直都面臨庫存問題。去年我們有20%的庫存,算是比較健康的,但是到2015年,當我們銷量達到1億件時,如果有20%的的庫存就非常恐怖。所以,怎么能在2015年把庫存降到10%以內,是非常有挑戰的。企業內部必須要更精細化地去做庫存管理,不要等庫存產生再去解決,應該先有個計劃,如何能逐年把庫存比例降下來,以保持長期的生命力。
印建安:戰略落地時,有一點叫做有所不為。有所不為就是始終考慮不做什么,盡可能把企業變成輕資產結構。我們這幾年盡管規模在擴張,但一直在放棄一些不屬于核心業務的環節。放棄之后就容易聚焦,所以我們現在研發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8.5%,這在制造業是比較高的。還有,客戶有需求的時候,很多事情不見得都是自己去做,不要局限在原來的邊界里面,要考慮組合資源去滿足客戶的需求。
汪永安:我們現在還沒有資格談改變外部環境,更多的還是要把內部做好,強身健體。棉衣當然要準備,但是再多的棉衣不如一個健康的身體,健康的身體還是要從內生增長開始。
陳浩:第一、有所不為才有所為。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想清楚,把市場給我們的機會,哪怕是縫隙的機會看清楚,專注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第二、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留住最有價值的人才。第三、要把現金流保住,在這個冬天,把自己身體慢慢變得更強壯一點,等真正春天到來時,就會活得更好。
陳新民:我著重建議怎么樣從銀行借到錢。若干年前跟銀行打交道,就是存款、貸款、匯款這么簡單,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整個金融市場在發生變化。老板和財務人員要對銀行的創新產品有認識。其次,要善于利用現有無形資產的價值,很多企業手上有知識產權、專利權、版權、制作權,這些東西非常有價值,盡管市場還不是很成熟,但一部分銀行已經開始對這些專利品進行質押貸款。最后,要注重企業的信譽,現在銀行和企業打交道,會非常看重企業法人個人的信譽。大家在經營活動當中,一定要注重信譽品質的提高,這樣通過積累建立長期的往來關系,當有困難的時候,銀行會支持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