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太平洋建設的擔保逾期是引發申達集團資金危機的導火索,但其近幾年戰略失當、過于自信,丟掉了企業生存的“安全帶”,才是折戟的根本原因。
2013年1月4日,中達股份(600074.SH)發布公告:公司第二大股東江蘇瀛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2.74%的股份)將破產重整,已向江陰市人民法院提交了破產重整申請及相關材料。
同日,中達股份收到江陰申達置業投資有限公司通知函。函稱申達置業也將進行破產重整,并已向江陰市人民法院提交了破產重整申請及相關材料。申達置業均控股51%的江陰申達房地產有限公司、常州御源房地產有限公司和成都御源置業有限公司,為中達股份的參股公司,中達股份分別持有三家公司49%、39%和37.46%的股權。
而在此之前,中達股份的控股股東申達集團業已宣布將要進行整體破產重組。這家創立于1986年的大型民企由盛而衰的嬗變經歷,令人扼腕,其失敗的教訓,值得民營企業汲取。
盛極而衰
時至今日,申達集團的官網上依然有著這樣的描述:“目前申達集團擁有總資產近百億元,集團下屬20余家骨干企業,控股上市公司——江蘇中達,擁有一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一個博士后工作站?!?,而實際上,這家依靠軟塑包裝起家的大型民營企業即將進入破產重整的尷尬境地。
2012年9月27日,江蘇省政府主持召開了銀團協調會議,研究申達企業集團銀團貸款風險化解工作。與會銀行原則上同意對申達企業集團進行整體破產重整。協調會議還指出,在申達銀團各債權銀行同意的基礎上,向地方法院提出對申達企業集團相關企業進行破產重整的申請,由法院依法受理,指定管理人進行資產審計、評估,確定償債能力,履行相關法律程序。各債權銀行要最大程度爭取總行理解和支持。申達銀團牽頭行要盡快組織召開銀團會議,形成相關決議,啟動破產重整工作。
對剛過花甲之年的申達集團創始人張國平來說,這樣的結果難言體面。
1986年,時任江陰縣申港鄉宋家圩村生產隊長的張國平帶領42名子弟兵,出資28萬元在宋家圩村買下12.4畝土地建起申港裝璜彩印廠,依靠電烙鐵等簡陋工具生產低檔塑料包裝袋,這就是申達集團的前身。
18年后的2004年10月,申達集團被評選為“首屆中國優秀民營企業”,旗下擁有兩家上市公司,即中達股份和江蘇申龍(600401.SH,現被海潤光伏借殼上市),進入中國企業500強。集團總資產一度達到近百億元,擁有年產各類軟塑新材料25萬噸的規模,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達到了企業創立以來的巔峰。
誰知好景不長,這家“明星級”民企2005年之后旋即陷入債務危機。自2005年始,申達集團與江蘇太平洋建設集團建立互保關系;2006年9月,太平洋建設資金鏈斷裂,相關債權銀行追究申達集團的連帶擔保責任。短時間內,相關債權銀行抽走了申達集團的大量流動資金,對其正常生產經營產生了嚴重威脅,申達集團債務危機爆發。
盡管2008年申達集團獲得相關債權銀行的支持,簽訂《銀團貸款協議》,但三年后債務危機依舊沒有解除。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中達股份江蘇銀團貸款余額為18.1億元,其中流動資金貸款本金7.6億元及相應利息已經逾期,固定資產貸款金額為10.5億元,將于2013年4月27日到期。破產重整成為申達集團及其下屬企業目前的唯一出路。
戰略失誤
按照張國平的設想,“十一五”期間,申達系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要超過80億元,利稅總額超過50億元,“十一五”末要培育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1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企業2家。如今,這一戰略宏愿無疑幾成泡影。
緣何一家曾經輝煌的民營企業會如此迅速走到破產重組的境地呢?究其原因,有四大決策失誤之處。
一是短貸長投的情況非常嚴重。申達集團及其下屬企業的貸款中絕大部分是短期貸款,但是申達集團卻把很多資金用在長期項目上,導致資金無法及時回收。以中達股份為例,其截至2007年6月30日的短期貸款金額為24.454億元,而長期貸款金額只有2.09億元,兩者相差10.7倍。
二是盲目擴張產能。在軟塑包裝行業景氣時期,盲目大上項目,擴大產量;行業蕭條的時候,設備利用不足,無法達到盈利預期。目前,申達集團坐擁江陰“中國軟塑材料生產基地”中心園區、申達沿江新材料工業園以及常州、成都四大工業園。
三是脫離主業加大對外投資,涉足資金需求量大的房地產和準金融行業,其中房地產項目前期投入大,尚未形成有效產出,沉淀了大量資金。2004年成立的瀛寰實業已成為申達集團房地產業務的重要平臺,在成都、無錫、常州等地進行房地產開發,如今也不得不走向破產重整。
四是對外擔保不謹慎。申達系不僅存在大量的體系內擔保,而且還有較大數量的對外擔保,對被擔保對象選擇不謹慎導致風險加大。正是因為當初和太平洋建設建立了互保協議,才因后者資金鏈的斷裂被牽連其中,最終導致自身發展受到毀滅性沖擊。
重整生機?
實際上,中達股份上市后近16年的發展軌跡,不僅是申達集團發展的一個縮影,亦折射出軟塑包裝行業的歷史變遷。
據悉,中達股份1997年的營業總收入1.92億元、凈利潤2950.57萬元,到2003年凈利達到11547萬元;此后的2007年虧損1.6億元,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更是合計虧損5.7億元。
此間,我國軟塑包裝材料經過多年發展,已初步形成門類齊全、具有相當技術水平和一定規模的行業,在包裝市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五”期間,其產出增速仍然保持“九五”時期年均 15% 的水平;與之對應,國內市場對塑料薄膜的需求量以每年 9%的速度增長。
中達股份上市早期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抓住了行業高速成長期的契機,迅速實現了產能的擴張和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如2001年底合并江陰申鵬、2003年收購江陰美達兩條共6萬噸的生產線,還有募集資金項目的逐步投產,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公司產量和收入的高速增長。
但是,行業投資熱潮帶來的產能急劇擴張導致供需嚴重失衡,激烈的市場競爭大幅削弱了企業的利潤。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軟塑包裝行業更是雪上加霜,各種軟塑包裝基材和原材料粒子價格在飆漲到最高點后,一路狂跌,全行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意。2009年至今,軟塑包裝行業一直處于恢復期,行業內出現了新一輪殘酷的升級換代和洗牌,企業深切感受到市場運作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盡管中達股份2011年財報凈利潤1246.87萬元,但扣非后實際虧損6094萬元。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該企業相關子公司2011年收到政府財政貼、補償款等。
到了2012年前三季度,中達股份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2億元,經營形勢之嚴峻不言而喻。此外,由于經濟危機及債務危機的影響,中達股份近年來的投入創新能力受限,盡管在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應用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目前公司大多數產品盈利和競爭能力較弱。
2012年是申達集團“背水一戰”的關鍵年。張國平表示將繼續立足軟包新材料這一主業,通過研發和投入加強核心競爭力。在此基礎上,申達集團開始積極謀求相關多元化,向食品包裝用膜、工業工程用膜、新能源用膜等領域拓展。
此次破產重整對申達集團以及旗下公司來說,是否是一次機會呢?目前,整個破產重組工作能否得到各債權銀行總行的理解和支持尚無定數。對申達集團來說,此次如能順利破產重組當是幸事,而留下的深刻教訓亦當牢記。而對諸多民企來說,申達集團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在任何時候,都需要系牢安全帶,做厚安全墊——最大化降低成本,持續保留豐沛現金,最謹慎推進擴張。也許,機會會失去一些,但至少可以安度經濟牛熊,不至于被撐死或餓死。民企必須依靠自己,也只有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