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IPO7月重啟的消息已受到辟謠,但是顯然市場仍對該消息“談虎色變”,本周股市不斷遭受重挫。不過對于該消息基金顯得都頗為淡定,基金經理普遍認為IPO重啟勢在必行,短期來看或將帶來資金面趨緊,但首批IPO企業質地或優于以往,投資者可擇機關注成長性較好的標的。
IPO重啟帶來資金面隱憂
6月18日,有消息稱證監會組織各大券商分管投行及內核業務的高管召開了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培訓會,會上要求各家券商做好IPO重啟準備。同時匯金再次增持四大行的股票力度空前,也為市場解讀為IPO重啟保駕護航。
對此有基金經理認為,“歷史經驗表明,增持或者減持本身并不會改變市場的趨勢,何況目前的增持規模相對于四大行的市值而言杯水車薪,另外 IPO重啟勢在必行,融資本就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功能之一,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很難考證。”
但無疑,伴隨著IPO重啟消息的臨近或引發市場對于資金面的擔憂。大成基金稱, IPO重啟客觀上將分流市場有限的資金。從5月份的數據看,M2余額首次結束同比持續走高的態勢;季調環比已經連續3個月走低,流動性或有可能走入下降緊縮通道。
近期,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退出預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也是導致新興市場大幅波動的主因。對此,信達澳銀基金表示,一旦美聯儲真的啟動退出策略,勢必對全球資本市場流動性帶來影響,屆時國內貨幣政策是有對沖的必要,A股市場或多或少會受到外圍的負面影響。
首批IPO企業質地或優于以往
事實上,對于IPO重啟基金經理們早已有了心理準備,從目前來看,降低倉位可能是他們較明顯的選擇,但也有部分基金經理表示會關注其中蘊含機會的成長標的。
長期以來,新股發行價格虛高、超募嚴重,由此引發“炒新”風盛行;擬上市公司無視投資者的回報,為追求上市不惜粉飾包裝甚至業績造假,也使得IPO被貼上了“造假”、“圈錢”的標簽。去年底,監管層啟動史上最嚴格的IPO大核查。半年過去了,多達269家企業主動終止了審查,放棄發行新股。證監會6月14日披露的IPO申報企業基本信息表顯示,目前IPO在審企業有677家,與此前近900家排隊企業相比減少了四分之一,IPO“堰塞湖”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信達澳銀基金經理錢翔認為,本次IPO開閘后的首批企業,可能平均質地好于以往,或許其中蘊含不錯的成長標的。同時他認為增加供給的同時,新股定價是否會顯著低于或高于目前二級市場可比標的的估值水平,也許是未來需要持續跟蹤的問題。
對于投資者而言,篩選真正的成長股,賺取其業績成長帶來的收益才是第一要義。那么如何挖掘機會?錢翔介紹,一直以來,基金公司對新股的價值研判類同于二級市場公司研判,并無太多差異。在定價方面,由于新股跟蹤信息缺乏、流動性受限,一般會在評估公司潛在成長性基礎上,參考二級市場可比標的估值給予一定的折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