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北美電影頒獎季,指的是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北美及歐洲各公會、協會、學院獎以及各大影評人協會獎集中頒出,頒獎季以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塵埃落定為終結。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獎項,包括金球獎在內,多多少少都會被視為奧斯卡的風向標。
2012年12月初,極具影響力的電影雜志《視與聽》(Sight & Sound)率先曬出“2012年度十佳影片”,正式拉開影評人頒獎季大幕。
《視與聽》雜志是英國電影學會主辦的專業電影雜志,每年都會邀請一批世界各地的影評人各自提名5部影片,學會對提名匯總整理,給出最終的年度十佳榜單。2012年的榜單上,美國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作品《大師》榮登首名;在第62屆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阿爾弗萊德獎的影片《禁忌》(Tabu)位列第二;獲得2012年戛納金棕櫚大獎、由邁克爾·哈內克執導的《愛》位列第三。
12月3日,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揭曉;12月5日,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頒布;12月9日,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和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Online)三個獎項同天公布。
一部電影或者一個演員能獲得影評人協會的認可,自然是好事。問題是,影評人協會的獎項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奧斯卡評委們的選擇?
對此,業內人士各執一詞。不過,從歷年情況看,影評人協會獎的選擇極少和奧斯卡結果重合,因為后者更傾向于從更寬泛、更大眾化的范圍做出選擇。以2010年為例,當時大衛·芬奇執導的《社交網絡》幾乎登頂所有北美影評人協會年度十佳評選,拿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拿到手軟。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社交網絡》摘得奧斯卡桂冠毫無懸念時,卻在最后一刻遭《國王的演講》逆轉,與小金人失之交臂。
今年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林肯》男主角丹尼爾·戴-劉易斯是影帝最熱門人選。劉易斯在紐約影評人協會、波士頓影評人協會和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公布評選結果之前就已眾望所歸;《愛》極有可能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對此,紐約影評人協會、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和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也都心照不宣。
不過,影評人們也有不少“另類”選擇。
比如紐約電影人協會把最佳女主角獎頒給了主演《蔚藍深海》(The Deep Blue Sea)的蕾切爾·薇姿(Rachel Weisz),而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波士頓影評人協會和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則不約而同地把最佳女主角獎頒給了《愛》的女主角——85歲高齡的埃瑪妞·麗瓦;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則把出演《南方的野獸》的德懷特·亨利(Dwight Henry)評為最佳男配角,這位演員之前幾乎是默默無聞,而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把最佳女配角獎頒給了《順從》(Compliance)的女星安·唐德(Ann Dowd),奧斯卡評委中看過這部影片的人恐怕也寥寥無幾。此外,紐約影評人協會、波士頓影評人協會和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都把最具分量的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留給了再次殺出男性競爭對手包圍的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和她的作品《獵殺本拉登》。
在最佳動畫長片獎上,紐約影評人協會、波士頓影評人協會和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都認為最佳動畫長片獎非《科學怪狗》(Frankenweenie)莫屬,而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則把這一獎項頒給了《無敵破壞王》(Wreck-It-Ralph),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更是“別出心裁”地選擇了《奇可和麗塔》(Chico & Rita),這部前年發行的動畫片甚至沒有資格進入第85屆奧斯卡獎候選名單。
再比如最佳紀錄片獎,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和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的選擇依次是《尋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守門人》(Gatekeepers)和《瘟疫求生指南》(How to Survive a Plague );而紐約影評人協會和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則把這一獎項頒給了《第五中央公園》(The Central Park Five),這部紀錄片也沒能入圍奧斯卡獎相應獎項的候選名單。
不難看出,各大影評人協會的口味大相徑庭,這也使獎項的爭奪局面愈發混亂。奧斯卡“前哨站”可謂風向標林立,所指方向南轅北轍。可以說,今年“方向標”起到的作用與其是指導,不如說是“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