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國保護資源共享的現狀,提出了加強共享建設的主要方面,并從組織管理、資源保障和共享平臺構建三個角度出發,提出促進全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的重點。
關鍵詞: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共享平臺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是指包括保護規范、保護信息、技術研究、資金投入、人才建設等在內的各種資源的統稱。做好保護資源的共享建設,既能幫助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避免因信息流通不暢產生的資源浪費現象;又可以形成珍貴的信息資源,服務于今后的檔案保護與搶救工作,促進檔案保護工作水平的提升。然而,我國文獻遺產的保護資源存在著分散管理、缺乏有效溝通、重復建設等問題。因此,實現保護資源的共享,推動文獻遺產搶救項目合作,將有限的保護資源投入海量的文獻遺產搶救工作中,是當前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1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的現狀
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眾多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體看來,全國檔案文獻保護資源仍處于分散狀態,并未得到科學整合和有效共享,主要表現在:
1.1 保護政策零散,技術標準尚未統一。關于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專門法律尚未建立,有關的保護政策較為分散,如,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6號);國家檔案局于2000年制定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總計劃》(討論稿),2006年,發布并實施了《國家重點檔案搶救和保護補助費管理辦法》;國家圖書館相繼起草了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WH/T 22—2006)等。這一系列政策無疑推動了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同時,檔案系統、圖書系統和文物系統分別圍繞各自的工作建立了相應的保護技術標準。如何選擇一個科學合理的保護規范標準體系來指導廣泛分散的實踐,是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首要難題。
1.2 保護項目陸續開展,相關項目彼此缺乏經驗借鑒。目前,有關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圖書和檔案兩個行業。2000年,國家檔案局開展“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2006年,開始實施“國家重點檔案搶救工作”;與此同時,國家圖書館于2002年啟動“中華再造善本工程”,2007年,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2011年,又推出“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和“中國記憶”項目。上述項目大多限于行業內,行業間共同承擔的項目少,缺乏必要的經驗借鑒。
1.3 科研成果分散,應用率低下。隨著保護工作的推進,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研究也不斷取得新成果。筆者通過分析近年來文獻保護科技成果發現,目前,單位來源是以檔案館為主,同時,廣泛分布在企業、高校和一些專業系統當中。我國尚未建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科研資源的共享機制,造成成果轉化率低,出現資源重復建設現象。
1.4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建設不足。伴隨著檔案信息化建設加快,檔案管理系統和檔案網站已經在檔案部門普遍建立。但是,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資源既沒有獨立的管理系統,也沒有作為系統模塊嵌入到檔案管理系統當中。截至目前,檔案部門卻沒有建立檔案文獻遺產的門戶網站,也沒有建立檔案保護的專門網站[1]。保護資源是各行業信息共享的最佳形式,數字資源建設不足將直接影響保護資源的共享開發。
1.5 教育分散,缺乏人才教育共享。目前,我國從事古籍修復的專業人員不足千人。在我國眾多亟待搶救和保護的檔案文獻遺產面前,我國保護工作人員已經嚴重匱乏。同時,全國的保護人才的教育工作也是分散展開的,高校的保護課程也分別設在不同的專業之下,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整合。
究其原因,我國檔案文獻保護隸屬于檔案、圖書、文物等不同的部門管理,部門內都設置了保護技術機構,形成了不同的保護管理體系。由于缺乏集中統一的管理,檔案文獻保護的力量廣泛地分散在不同的體系中。同時,與檔案文獻保護相關的部門缺乏共享意識,對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缺乏探討。此外,實現檔案保護資源的共享,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和技術進行保障,這也是阻礙檔案保護共享的不可忽略的原因。
2 加強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的主要方面
在檔案文獻保護資源的建設中,既要加強行業間的溝通,全面整合并優化配置國家保護資源;又要強化行業內的組織管理,推動保護資源共享。
2.1 促進行業間合作,制定全局性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共享規劃。我國存世的檔案文獻遺產數量巨大,保護資源相對匱乏,并且,處于分散無序的狀態,盡快制定一個全面系統的保護規劃則顯得十分緊迫。目前,重點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一套標準體系,統一行業間的保護標準。充分考慮行業間共性,對檔案、圖書、文博等行業的保護標準進行整合,促使全國檔案文獻遺產工作在統一標準下有序進行。
第二,統籌安排全國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工作,正確處理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的關系,并同步推進實體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兩項工作。
第三,搭建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各類科研成果和教育資源。收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科研信息,為其他保護項目和學術研究提供借鑒,避免資源重復建設;集中開展保護專業教育,科學規劃高校教學和在職培訓,并創建保護工作專家智慧庫,幫助指導工作實踐。
2.2 加強保護管理,推動行業內保護資源的共建共享。全國的檔案文獻遺產雖然分散各處,但大部分都集中保存于各級各地的檔案部門。因而,做好檔案部門的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工作是重中之重。
第一,重視保護資源價值,加強保護資源管理。檔案部門應當重新審視保護資源的珍貴價值,提升保護資源的共享意識,并將保護資源管理納入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日常工作當中。
第二,增派專項資金,支持保護資源共享開發。通過增加資金投入提升共享意識,推動檔案部門加強保護資源的管理和開發,為共享工作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
第三,加強數字資源建設,促進保護資源的增值開發。檔案部門應當加強檔案保護資源的集成管理,整合保護管理信息;建立內容豐富、界面友好的門戶網站,共享保護資源,提供利用服務。
3 促進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的重點
針對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的主要方面,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從管理組織、資源保障和統一平臺構建三個方面進行重點建設。
3.1 管理組織建設。借鑒國外“共同保護”的路線,聯合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的力量,建立專業的保護組織機構,共同開展全國的文獻遺產保護工作[2]。我國是一個檔案文獻遺產大國,更需要融合各領域的保護資源,建立一個聯合文獻保護、檔案保護、文物保護的中心[3]。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統籌安排全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集中進行保護技術研究,制定標準,聯合攻關保護項目等。
3.2 信息資源保障。保護資源共享建設需要從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技術層面和非技術層面兩個維度出發,共同做好資源保障。一方面,各個館藏機構應當建立保護工作檔案,動態記錄每項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信息,對保護前的檔案文獻原貌,保護中采用的工藝技術和材料,保護后的日常維護進行詳細的記錄,保證檔案文獻遺產的原始憑證性,便于養護性修復[4]。另一方面,相關管理機構需要構建保護資源數據庫,對保護技術、保護環境、保護投入及保護人才等信息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保護工作專家智慧庫,為保護工作提供保障。
3.3 共享平臺建設。針對分散的保護資源,構建統一平臺進行管理。該平臺應當以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保護中心為管理主體。在該中心的協調下,保管機構及個人負責反饋本單位的保護資源,作為管理平臺的信息來源;同時,保管機構及個人也是管理平臺的主要服務對象。根據用戶權限的設置,社會組織及個人可以利用管理平臺的部分資源,見圖1。
圖1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管理平臺
上述管理平臺的核心是保護資源管理系統,主要由保護政策、科研項目、教育資源、保護信息和系統維護五個部分構成,其下可根據內容細分,見圖2。
圖2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管理系統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的共享是當前我國檔案文獻保護工作的任務之一,也是保證檔案文獻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現階段,亟須建立統一的領導協調機構,構建開發與共享平臺,聯合圖書、檔案、文博等相關文化事業單位的保護力量,共同推進我國檔案文獻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
注: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面向公眾需求的檔案資源建設與服務研究》(項目批號2009JJD870001)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黃廣琴,顏川梅.檔案保護信息分布的網絡調查[J].檔案與建設,2010(8):36.
[2]肖文建,戚紅巖.當前檔案文獻保護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與發展機遇[J].檔案學通訊,2011(6):67.
[3]周耀林.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4]郭莉珠.中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基本對策[J].檔案學通訊,2006(3):59.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來稿日期:2012-11-18)